《纸的立体制作》说课稿范文
一、教材的分析
《纸的立体制作――摇偶》是一堂工艺制作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利用图画纸、白卡纸、各种色纸制作摇偶并进行装饰。它要求学生用纸作为面材去塑造立体形象。
纸塑是一种新颖、活泼的手工制作形式,我认为四年级学生学习纸塑不应该仅仅要求他们会用纸塑的方法制作摇偶,而是要通过纸塑这种形式,重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本课将要达到三个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培养学生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这一目标也是本课要突破的难点。
摇偶的制作方法是通过学生观察探索总结出来的。制作设计形象这一环节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在老师展示了几个摇偶形象的前提下,鼓励学生用相同的材料做出样子完全不同,但更美,更有趣,更逗人喜爱的摇偶来。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独特的见解,它是开放和无限的,它的具体表现就是与众不同。落实到本课就是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当然,要达到这个目标,突破这个难点,还应让学生树立一种意识就是:通过折叠让纸站起来,就会从视觉上产生立体感(学生自由探索纸站起来的秘密)。
2.通过本课训练,要求学生掌握摇偶的基本方法。这一目标也是本课的重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主要采取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自身发展的主人。在制作前,让学生观察、思考不倒翁玩具的特点。学生利用身边的纸怎样制作。引导学生总结我所用到的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让他们感受主动参与的乐趣和自我途径获得的满足感。
同时,我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向学生展示教具(几个漂亮的摇偶)激发学生创作的热情。
3.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本课的审美教育体现在让学生相互分析、评论他们自已或他人的作品。通过此法,提高审美能力。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贯穿与活动的整个制作过程,学生动手实验总结出纸的立体造型方法,通过剪、贴、画等方法制作摇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
拓展阅读
1、幼儿园找规律说课稿范文
《卖炭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歌内容。
2.通过想象,感受诗歌形象。
3.通过品析,感受经典魅力。
4.通过拓展,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歌形象,品析诗歌语言,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难点:品析诗歌语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测试一下大家的识字能力。(多媒体展示“悲悯”一词,让学生朗读。要求以悲悯之心读“悲悯”)
上次课我们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感受到了伟大诗人杜甫的悲悯之心,其实,与杜甫同时代的白居易也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教材把白居易的《卖炭翁》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编在同一课,不仅仅因为两首都是唐诗,更是因为白居易与杜甫一样也有一颗悲悯之心。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卖炭翁》,感受白居易的悲悯之心吧。(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请学生介绍白居易,多媒体出示白居易的相关资料。)(2分钟)
三、诵读,概括诗歌内容。
1.同学们,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你们之前预习过课文,你知道这首诗是为哪一件事而作吗?
2.什么是“宫市”?(出示背景)
时宦者主中市买,谓之“市”,抑买人物,稍不如本估(压低人家的物价,比原价稍低)。末年(唐德宗贞元末年)不复行文书,置“白望”数十百人于两市及要闹坊曲,阅人所卖物,但称“市”,则敛手付与,真伪不复可辨,无敢问所从来及论价之高下者。率用值百钱物,买人值数千物,仍索门户及脚价银。人将物诣市,至有空手而回者。名为“市”,其实夺之。《旧唐书张建封传》
3.试想一下白居易写这事时心情怎样?
4.好,请同学们以当时白居易的心情朗读这首诗,自己读自己的。
5.请一位同学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6.请评价的同学朗读,要求发扬上一位同学的优点,避免上一位同学朗读时的不足。
7.以此类推,请至少三个同学起来读,老师适时指导。(在字音,节奏,语气,语调等方面纠正指导)
8.指导后全班齐读。
四、想象,感受诗歌形象。(10分钟)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闭目想象。
2.请你用“我似乎看到了( )”的句式说话。(要求根据诗歌内容,合情合理的想象,说出点文采。)
3.同学们,读书不仅要读有字部分,还要读无字部分,即作者留给我们想象的部分,文章结局只说卖炭翁的炭被夺走,卖炭翁回去会怎样呢?你似乎还看见了什么?
五、品析,感受经典的魅力。(10分钟)
1.同学们,通过想象,我们发现,文中有一个词充分概括了卖炭翁的境遇,也流露出了作者对卖炭翁的情感,你能找出来吗?(预设:可怜)
2.如果说用“可怜”来形容卖炭翁,又用什么词来形容黄衣使者白衫儿呢?(预设:可恨)
3.认真研读诗歌,说说诗歌中哪些字词或句子最能表现卖炭翁的可怜或者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可恨?怎样表现的?(要求做好批注,每个同学至少找出两处,然后交流),
六、拓展,感受诗人的情怀。(11分钟)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分析,我们看到,卖炭翁的可怜与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可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相信,白居易看到可怜的卖炭翁背影渐行渐远,心里也很不是滋味。此刻的你一定有话想说,请你从下面三个句式中选择一个说话。
卖炭翁,你( )
黄衣使者白衫儿,你们( )
白居易,你( )
2.时隔千年,白居易悲天悯人的情怀依然让人动容,其实,从同学们刚才的发言中,老师感到欣慰,因为你们也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心,今天,虽然我们生活在美好幸福的时代,但现实中依然有不少疾苦,请说说你身边的疾苦以及你看到这些疾苦时的心情和愿望。(学生充分发言)
教师总结:(2分钟)同学们,杜甫和白居易的伟大,在于他们有一颗悲悯之心,悲悯是杨绛对行将就木的老王的愧怍,悲悯是朱自清对老景颓唐的父亲的感激,悲悯是鲁迅先生对充满爱心的长妈妈的敬意。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多一份对民生的关注,多一点慈悲之心,让我们的社会多一些温暖和爱,最后,让我们带着悲悯之心再读一遍诗歌。
2、初中音乐说课稿范文
一、说教材
首先,我简单说一说我对于教材的理解。
《歌唱美丽的家乡》是人音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首教唱歌曲。这首歌是中国苗族民歌,歌曲为中速、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有明显的西南地区的风格,展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全曲包括四个乐句,这首歌曲为徵调式,但两个句尾的降低六级音,形成苗族飞歌的特色。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滑音记号,并能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二、说学情
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对教材有所了解,还要对学生的情况有清晰明了的掌握,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接下来我对学生的情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初中阶段的学生,对于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有了一定的掌握,能够自己独立演唱简单的音乐;这一阶段学生学习自制力不够,自主学习能力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授课过程中多引导、多关注;初中阶段处于变声期阶段,在演唱之前一定要提示学生保护嗓音,并注意健康、卫生用嗓。在这一阶段学生比较喜欢流行歌曲,可以适度的在讲课过程中穿插一些流行音乐进行组织授课,学生能够乐于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
新课标指出,教学目标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而这三维目标又应是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因此我设计的三维目标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唱歌曲《歌曲美丽的家乡》,感受歌曲中高昂、节奏宽广自由、旋律悠扬起伏的特点,进一步了解苗族民歌飞歌的音乐文化特点。
过程与方法:学习过程中运用聆听、示范、表现等方法,学生能够完整表现歌曲,并提升音乐表现能力。
知识与技能: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方言用方言演唱歌曲;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四、说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是能够完整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难点是能够准确唱出滑音记号,尝试学习并用方言演唱歌曲。
五、说教法、学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本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聆听法、示范法、合作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思考的,总的设计思路分为五个环节,分别是新课导入、感受体验、学唱歌曲、巩固提高、课堂小结。下面,我将分别来介绍这五个环节:
第一环节是新课导入环节。
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为了培养学生的兴趣、营造浓郁的音乐课堂氛围,上课伊始,我将采用视频导入法,为学生播放视频,是作曲家谭盾的作品《地图》中的《飞歌》,具有苗族民歌特色。请学生进行观察,并提问学生歌曲曲名是什么?猜猜是什么地方的民歌?在学生的回答中顺势引入本课课题。
这样设计,既锻炼了他们的自主思考的能力,又将课堂思路引领到了本节课的授课内容中,从课下到课上形成了一个自然地、生动的过渡。
第二环节是初步感知环节。
初步感知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新课讲授的第一个环节,我会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展开教学。
在这一环节,我会为同学们完整的播放一遍歌曲《歌唱美丽的家乡》,并提问同学们歌曲的节拍有什么特点,歌曲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通过初听,学生能够说出歌曲使用的交替拍子,描绘了苗族人家乡的山水间有梁田、人烟的景象,表现了苗族人民对家乡的喜爱之情。随后复听歌曲并继续提出问题:歌曲速度怎样?情绪如何?学生可以回答出,速度是中速的,节奏自由,情绪为奔放地。在学生回答后,我会对学生进行鼓励性的评价并总结。
通过这样直观感知的方式,同学能够捕捉到飞歌的音乐特点以及歌曲最表面一层的音乐信息,充分发挥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了良好的准备。
第三环节是学唱歌曲环节。
学唱歌曲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新课标指出表现是学习音乐的基础性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
这一环节,我选择用教师弹唱歌曲、学生跟琴哼唱的方式展开教学,精心诱导,变枯燥为生动,让学生按照学习“旋律—歌词—加歌词完整演唱”的步骤,亲身实践、自主探究。
3、幼儿园找规律说课稿范文
教材解读:
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基础之一。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读法和写法,并对数的理论进行整理,在两部分认识数教学中间安排十进制计数法,知道数位,数级,对亿以内数的认识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作用。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同时对学生进行综合知识的渗透,从万以内数的认识到亿以内数的认识是学生数概念的又一次扩充。教材提供了较丰富的素材,让学生感受大数,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突出数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如: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探究自主过讨论得到。
教法学法:
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内数的认识”。
二、探究交流获取新知
1.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
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
(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
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位今天我们学习了那些?(十万、百万、千万、亿)
4.小组讨论学习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问题:大家知道万、十万、百万、千万、亿是什么吗?你发现这些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
生1:我发现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
生2:10个一千万是一亿。
生3:我发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生4:每相邻是什么意思我有点不太明白?
生5:我可以告诉你,……
师:同学们怎样证明你的发现是对的?
生5可以进行证明,如:……
师:同学们真有数学头脑,通过拨珠、数数、观察发现了它们的规律。
5.认识数位和数位顺序表。
(1)学习“数位”。
请同学们整理数位顺序表,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亿位。(出示数位顺序黑板帖)
(2)拨数,将13819000人在自己的计数器上拨出来。
(3)写出13819000并说出每个数字所占的数位名称,计数单位,表示多少个这样的计数单位?
(4)全班交流,抽查:十万位上的8表示什么?百万位上是几,表示什么?千万位上是几,计数单位又是什么?
6.学习“数级”。
介绍我国计数的四位分级法。(在数位表上增加拦,并标明数级)从右向左四位一分级,第一级是个级,第二级是万级,第三级是亿级。同时告诉学生分级线。按级读出北京市人口数。
7.巩固联系完成第4页“做一做”。
(1)让学生通过数数,理解并掌握计数规律。
(2)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哪些地方常用到万以上的数,体会大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信息的意识和能力。
8.学习“读数”。
(1)CAI课件出示例2,读出下面各数。继续出示含两级的数位表,并在相应的数位表下,分别呈现教材上的4个数,2496249 600006407000 85000300。
a)让学生在下面与同学说一说并写出读作多少?
b)集体交流,读出每一个数,并进行评价,纠正错误读法。
c)课件出示正确读法。
(2)小组讨论。
a)含两极的数怎么读?
b)万级的数和个级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同?
c)数位上出现0,又该怎么样读?
(给足时间让学生讨论)
(3)反馈交流信息,学生归纳总结。
(4)巩固练习,完成第5页“做一做”。读后说说你发现这3个数有什么共同点?
三、小结强化,增强自信
小结学习内容,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收获。
四、巩固练习,形成能力
课堂作业完成练习一的1—5题。1题让学生做数位顺序表,加深了学生对数位排列顺序和数级划分的认识。2题按排的是4组读数练习,每组都是两个数对比出现,体会同样的数字,放在个级和万级读法不同数的大下意义不同,也为后面学习大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作铺垫。3题创设一个情境,小组交流不同的读数方法,探索比较方便的读法,体现了由学生自主选择合适的读数方法。4题5题,进一步加深对亿以内数的读法的理解,提高读数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8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