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雪兰情注孤残老人1年的故事
经历:1963年生,1989年起从事敬老事业,1994年起担任上饶市信州区常青敬老院院长至今。
荣誉:先后获江西省妇女“十大道德标兵”、江西省首届“五一”巾帼奖、上饶市“优秀**员”等荣誉和称号。
“院址好,风景好,空气好,绿化好,卫生好,服务人员工作态度好……”一阵悦耳的歌声从上饶市常青敬老院传出。在这所远近闻名的敬老院,有一位爱老敬老的院长,她叫郑雪兰,从事敬老事业17年精心呵护了近400位老人。
“就把我当成亲生女儿吧”
说起郑雪兰,敬老院的每位老人都能讲出几个动人的故事。
1993年冬季的一天早上,78岁的老人罗兆书没有像往常一样起床吃早饭。郑雪兰推开他的房门,一阵臭味扑面而来。原来,老人拉肚子,身体、衣被上也都沾上了大便。郑雪兰二话没说,拎来热水要替老人擦身,可老人觉得不好意思,拉着衣服不肯脱。郑雪兰恳切地说:“弄脏了怎么能不换呢,我爸爸也有您这么大年纪了,您就把我当成亲生女儿看待吧。”又是帮老人换洗,又是打扫卫生,郑雪兰整整忙碌了一上午,才将老人安顿好。
长期从事敬老院工作中,郑雪兰努力学习,提高护理水平,不仅从生活上照料好老人,还慢慢积累了一套医务护理老人的经验。遇到有精神疾病的老人,她会仔细观察老人的行为,揣摩老人的心思,学讲老人的方言,取得老人信任;为了照顾中风偏瘫和卧床不起的老人,她学会了*,每天定时搀扶老人练习走路。
“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
林实元老人的儿女慕名将父亲从外地送来常青敬老院。入院前,老人的脚跌伤了,卧床不起。入院后,远离亲人加上行动不便,他总是心情烦躁。有一次,老人说要吃面条,郑雪兰赶紧做了一碗面条喂给老人,吃到一半,老人突然手一挥打翻碗说不吃了,要吃稀饭。面条洒了郑雪兰一身,她不仅没生气,还连说 “好好好,吃稀饭”,又跑去盛来一碗稀饭喂老人。真诚温暖着老人的心,“晚年生活得这么好,全是因为有了郑雪兰。”去世前,林实元老人对家人说。
像对待林实元老人一样,郑雪兰将敬老院里的老人们都放在了心里。食疗与睡补是老年人养生*的重要环节。为给老人补充必需的营养,郑雪兰带领工作人员自己饲养猪、鸡、鸭等,还利用业余时间到书店买回有关营养学方面的书籍仔细研读。每天一大早,她都亲自到菜市场选购适合老人的蔬菜水果,一日三餐尽量不重样。要是有老人过生日,郑雪兰都要买来生日蛋糕,并亲自下厨做生日宴。
“孤寡老人,需要人聊天解闷;患病老人,需要精心护理;残疾老人,需要关爱帮助。为老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让老人感受到家的温暖,我就觉得快乐。”郑雪兰说。
劳动者感言
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未来。
拓展阅读
1、换客升级!我替人“交换技能”年赚15万成败故事
换客是指把自己不用的闲置品,拿出来跟别人交换还有用处的东西。
美国那个“别针换别墅”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因此国内也开始流行“换客”,出现了很多专门为换客打造的网站。一位打工妹也赶时髦成为“换客”,换来的东东却是次品。上当之余,她却发现替人交换技能也是一种商机。为此,她开了一家“技能交换俱乐部”,一年的收入居然达到15万元,一举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玩出商机!打工妹替人“交换技能”赚外快
1982年9月,陶丹出生于广西昭平县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高中毕业后,她来到深圳市福田区车公庙工业区一家电子厂打工。由于经常加晚班,非常辛苦,她干了半年就辞职了。之后,她做过服装店员工、餐厅服务生等多种工作。
2003年年底,陶丹跳槽到罗湖区一家私人网络公司做业务员。因工作关系,她在一家易物网的论坛里认识了几个性格相投的女孩子。一天,网名叫“桃花朵朵”的海南女孩在网上挂出一个非常漂亮的椰子壳钱包,想跟别人换一个有个性的手机饰品。刚好陶丹有一条内衣手机链(即仿照女性内衣形状制作的一种精致手机饰品),而且她已“玩腻”了,便主动联系“桃花朵朵”要求互换。对方看了她那条可爱性感的内衣手机链后也十分喜欢,便很爽快地用椰子壳钱包跟她换了。后来她还用玩具熊换回了KITTY包包,用Mikey水杯换回了苗族银饰。几次换物成功,让她尝到了甜头,觉得这样跟别人换东西既不浪费又好玩。从那以后,她也赶时髦,成了一个专业的“换客”。2004年10月,陶丹用一个半年前花500元买的MP4跟一个男孩换了一部价值2000多元的数码相机。开始她很高兴,以为自己是“别针换别墅”。可用了几次后,相机竟然完全没反应了。拿去修理,师傅说是水货,没法修。自己的真货换来的却是次品,她很郁闷。经历这次教训后,她不再轻易跟别人换东西了,因为没人保障商品的质量,所以这种时尚玩法还是有一定的风险。
不久后的一次,陶丹看见好姐妹雯雯有一双漂亮的高跟鞋,想拿一条裙子跟雯雯换。雯雯说:“我不要你的裙子。只要帮我制作一个网站,我就把这双鞋送给你。”可陶丹只是一个业务员,并不会制作网站。为了得到那双高跟鞋,她私下里让与自己关系最好的同事阿力帮忙。阿力是设计网页的高手,答应免费给雯雯做。可雯雯说:“那不行,朋友归朋友,钱还是要给的。”阿力哪好意思收钱呢,便说:“你会滑冰吗?最近我特别想学滑冰健身,可找不到人教。”雯雯笑了:“那还不是小菜一碟?”
就这样,阿力不仅帮雯雯制作了网站,还教她如何管理自己的网站,雯雯则用心地教阿力学会了滑冰,而陶丹也如愿地得到了那双高跟鞋,三个人还成了好朋友。那晚一起吃饭时,雯雯开玩笑地说:“没想到我从小就会的滑冰现在竟然派上了用场,跟阿力换回了一门‘高深技能’——制作网站,呵呵。”阿力谦虚地回答说:“过奖了,在我眼里,其实你的花样滑冰更是一门‘技能’啊”
阿力和雯雯的谈话,让陶丹忽然灵感一现。反复地问自己:“许多人开‘易物网’,靠替人‘换东西’赚钱,那我可否按同样的原理,靠替人‘交换技能’赚钱呢?”陶丹越想越觉得可行,更重要的是新鲜好玩,又能结交朋友。
横空出世!“技能交换俱乐部”新鲜有趣
经过仔细考虑,2005年春节后,陶丹辞职,正式做起了替人“交换技能”的工作。她在深圳福田区笋岗西路租了一间出租屋,买了台电脑,并装上宽带网。
仔细琢磨之后,陶丹决定刚开始就像“换客”那样,在网上玩玩再说,即使没人愿意捧场,也不会亏本。于是,她在约好网深圳站创建了一个虚拟的“技能交换俱乐部”,并在深圳的一些论坛里到处发帖子:“大家好!深圳‘技能交换俱乐部’成立啦!什么是技能交换呢?就是当你需要学习别人的技能的时候,可以通过将自己的技能教给别人来获取,就像童年的时候我们知道的那样,让彼此互相帮助、互相进步!我是俱乐部的公关经理,网名叫‘山丹丹花’,现在俱乐部里已拥有近万名会员,都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才。如果您有什么需求,或者精通哪一门技能,请通过QQ、MSN、电话或电子邮箱与我联系。”
其实,陶丹的俱乐部当时一名会员都没有呢。不过,很快就有人开始联系她:“山丹丹花你好!我是某公司的孙小姐,精通法语,想再学点日语,能介绍个合适的人吗?”“你好!我会瑜珈,想学跳芭蕾,请帮个忙!”……对每一位前来咨询的网友,她都热情地回复:“好的,我们已将您的需求存档,会尽快为您服务。”十几天后,会员竟然达到了近千名,她就在这些人里面帮助他们“扬长补短”。
由于专职做这个生意,陶丹开始有点急功近利,一开口就向陌生客户说要收费,而不像以前那样先花很多时间跟人聊天,成为朋友后再去“撮合”。2005年4月的一天,她主动给孙小姐打了电话:“您好,我已为您找到了一名日语人才,她也愿意与您交换法语,但是在你们见面时,我们得收取50元服务费。”还没说完,对方就惊讶地说:“什么?还要收钱啊?我还以为你们俱乐部是免费服务呢!早知这样,我还不如自己在网上发些帖子找人!”陶丹笑着说:“孙小姐,我们服务收费肯定会让您物有所值的。这样吧,你自己先到网上去找一找,不用花钱当然更好。如果你找不到,再来找我,反正都是朋友。”之后,她又联系了几个顾客,他们听说要收费后也都拒绝了。
怎么会这样呢?陶丹一时迷惑不解。阿力听说后建议道:“你这样直接跟人家谈价钱多麻烦呀。不如专门办一个门户型的技能交换网站。统一规定50元会员费,然后大量吸收会员,让会员在里面自由交换。”陶丹一听,连连摆手:“不行不行,搞那样的网站光建设费就得几千甚至上万元,还要招聘员工进行长期维护、大力推广什么的。据说办商务网站很烧钱的,我哪有那个胆量啊!”
2、令人震撼的场面心情故事
对电视开始有印象,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初期。
一个夏天的傍晚,晚饭后,我坐在外面乘凉。邻居家的强哥神秘地在我耳边说:“今天晚上村委会放电视,一起去看……”他一边说一边拉着我向村委会跑去。一路上,我们两个很兴奋。电视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词语,它到底长什么样,我们谁也不知道。
我们踏进村委会大门时,不禁傻了眼。只见深蓝色的天幕下,板凳上坐着的、抱着双臂站着的男女老少,一个个伸着长长的脖子,少说也有二百人,黑压压一片。我们忍受着大人们的责骂和嘟嚷,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才挤到了前面。
面前的一张方桌上放着一台黑白的电视机,屏幕大概只有14寸,外壳是一个方方的棕色木匣子。电视大概还没有调到最佳状态,“哧哧啦啦”地响,屏幕上也像飘起了雪花,不停地闪烁。电视机的后面站着村委会的两个人,他们一个拉着一根天线。一会儿拉长,一会儿缩短,一会儿交叉,一会儿分开,像在演一出木偶剧。他们一边动一边朝人群大喊:“看清了没有,有声音没有?”人群里马上有人答道:“不行,更不清了,没有声音了……”折腾了将近一个钟头,两人早已是满头大汗,电视终于达到了比较完美的状态。人群顿时静了下来,一双双眼睛紧盯着屏幕。
屏幕上演的是外国的电视剧《加里森敢死队》,具体情节记不清了,现在回忆起来,只有一个长头发的青年人对着一棵树练习飞刀的情景,特帅!
过了一两年,村子里的电视多了几台,但主要集中在一些工人家庭,像我们这些农户人家的孩子依然要到别人家去看。那两年,电视台播放了两部武打电视剧,一部是《霍元甲》,一部是《射雕英雄传》,用一个词概括,真的是超级震撼。如今的人们,可能是再也感受不到当年那种场面了。每当播放这两部电视时,简直是“万人空巷”。开演前,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兴奋得像赶一场千年一遇的武林盛会……霍元甲的出神入化、赵倩男的温柔美丽、郭靖的憨厚忠诚、黄蓉的绝顶机灵,一直影响着大家。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候,全中国大半青少年都是他们的铁杆粉丝。
3、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故事:她是一个寂寞孤独的女人
讲述民国历史名人宋庆龄和孙中山的故事:她,是个寂寞的女人,她有多风华绝代就有多寂寞孤独。从青春,到老死,孤独是她唯一的伴侣。1981年5月29日晚上8 时18分,宋庆龄去世,她不再寂寞,永远陪伴在她的父母身旁。
从青春,到老死,孤独是她唯一的伴侣。
22岁的时候,她从窗子爬出来,嫁给了一个50岁的已婚男人,为此,父母抛弃了她。
32岁的时候,这个男人*,只留下她一个人,孤零零的漂泊在人间。由于身份特殊,这个美丽的*没有再婚,也没有任何男人敢跪在她的面前,送上一朵玫瑰花。
88岁的时候,她也走了,戴着一大堆莫名其妙的光环,孤独地走向黄泉。临终前,她再三告诉秘书:
“千万别把我和丈夫埋在一起,让我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去吧,我想陪陪他们。”
于是,她的骨灰,便埋在了上海万国公墓,守候着她的,是她的双亲,还有,伺候了她60年的老保姆。
当宋庆龄第一次见到孙中山时,就迷上了他,这个男人又老又矮,其时,正在东京流浪。但,崇拜英雄,是少女的天性,孙中山一米五九的身躯,在美丽的宋小姐看来,竟是异常的伟岸。
不知道自己究竟爱不爱他,或许,也没有人能分清爱和崇拜的距离有多远,宋小姐看到这个男人,就知道自己完了,自己的一生,将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他。
在宋庆龄的眼中,孙中山不仅是丈夫,更是自己的老师。她告诉挚友:
“我的丈夫在各方面都很渊博,我从他那里都能学到很多。我们更像是老师和学生。我对他的感情就像一个忠实的学生”。学生?这难道只是一场惊天动地的师生恋吗?
宋庆龄的父亲,是孙中山的铁哥们儿,这个颇为开明的绅士,却无法接受女儿的选择。是孙中山年龄比自己还大?还是他太了解哥们儿孙中山的性格?
有一天,宋庆龄的父亲找到孙中山的住所,他跪在孙中山--自己的女婿面前,磕了三个响头,哀求道:“我的不懂规矩的女儿,就托付给你了,请千万多关照。”
说罢,他痛哭离去。那一刻,时间在静止,孙中山,这个伟大的**家,或许,心也在颤抖。
伟人也是人,除了**,孙中山最爱的也是女人,特别是像宋庆龄这样美丽、年轻的女人。当朋友们知道孙中山和原配老婆离婚,准备另娶宋庆龄的时候,大家纷纷劝阻。但,一向温和优柔的孙先生,这次,却坚定得异常。
“不,如能与她结婚,即使第二天死去,我也不后悔!”他这样对朋友们说。
说的时候,他的阳刚,能让全世界女人,无数次的动容。
可惜,上苍对真正的爱情都是刻薄的,孙中山的爱情,只拥有了十年。十年啊,仅仅三千六百五十天,孙中山便舍弃了自己的宝贝,撒手西天。
1925年3月11日下午,孙中山神志时而昏迷,时而清醒。他醒过来时候,看到无助的*,便使出最后的力气,牵过宋庆龄的小手,吻在嘴边,说道:“亲爱的你不要悲伤,好吗?我的一切,都是你的。”
宋庆龄哭答:“我一切都不要,我只要你”。她言时哽噎,泪如雨下。
3月12日上午9时30分,孙中山走了......
走时,他双眼仍紧紧地盯着自己的*,紧紧地盯着......死不瞑目。
宋庆龄用手合上自己丈夫的眼睛,她那苦苦的泪水,流在孙中山的脸上。
自此,这个美丽的女人便开始了寂寞的一生,一直到1981年5月29日晚上8 时18分,她也去世,她不再寂寞,永远陪伴在她的父母身旁。
4、老伴唱歌我弹琴心情故事
说起我和老伴的唱歌来,可以说是我们终身的爱好与特长。我们在太原第二师范学校读书时,她是班里的文娱委员,我是学校乐团的团长。无论是班内的活动,还是学校周末的晚会,我们都闪亮在宽阔的舞台上。她与同学们翩翩起舞时,我们乐团伴奏;她亮起激昂的歌喉时,我便拉起手风琴为她肋兴。在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我们憧憬着歌的旋律,展望着美丽而幸福的人生。
参加工作之后,我们同在我省的一个地区城市里,当上了光荣的人民教师。我们在各自的学校里,都组织有一个学生合唱团。市文化馆组织的周末晚会,仍然是我们展示才艺的舞台。我们也曾将心中的歌,无私地奉献给了这个具有**的城市与当地的人民群众。但在那些年,由于夜以继日地工作,身体极度劳累加上营养缺乏,老伴罹患肺结核,继之又患十二脂肠溃疡。胃大部切除后,又罹患冠心病。
就这样,唱歌的事便远离了我们生活的空间。曾记得,有一天工作之余,我拿起了心爱的二胡,一曲《汉宫秋月·古曲》刚刚响起,便传来老伴痛苦的呻吟。一点唱歌的意念,便被驱散到九宵云外。
在*开放的进行曲中,我们走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的生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特别是科学知识的普及,我们开启了以“三低饮食”为主的养生*。老伴的身体逐步恢复了往日的健康,精神得到了大幅提高。有一天,我正在弹奏自己编写的《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伴奏谱,那慷慨有力的旋律与明快的节奏,在我们的房间里回荡。这时,只见老伴兴致勃勃地走过来,口中竟然唱了起来。这首《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是1951年我们读高小时,成立中国少年儿童队时颁布的队歌。我赞赏着说:“你的记忆力正好呀!时间已经过去了近70个年头了,你竟然能准确地唱出歌词来。佩服佩服!在我们的家里,又亮起了你的歌喉,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了呀!”老伴感慨地说:“过去一来忙工作,二来只顾*疾病,哪有心思唱歌!现在,我们的国家富裕文明,我们的生活无忧无虑,幸福满满,歌声自己就跑出来了。来!再来一首!”
老伴话音刚落,我便奏响了《我爱你,中国》的前奏。在优雅动听的旋律中,老伴的歌声唱响了。老伴心潮澎湃,歌声嘹亮,一段段,一句句,包含着对祖国的热爱,对生活的赞美。特别是结尾句,竟然唱到“咳 C” 的音高,真是出乎意料之外。这种精神气质仿佛她又恢复到当年的青春时代。歌声在屋子里回响,传到窗外,传向广阔的大地。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40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