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陆放翁诗卷后古诗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09 12:06:01

书陆放翁诗卷后古诗翻译赏析

林景熙

天宝诗人诗有史,杜鹃再拜泪如水。

龟堂一老旗鼓雄,劲气往往摩其垒。

轻裘骏马成都花,冰瓯雪碗建溪茶。

承平麾节半海宇,归来镜曲盟鸥沙。

诗墨淋漓不负酒,但恨未饮月氏首。

床头孤剑空有声,坐看中原落人手。

青山一发愁蒙蒙,干戈况满天南东。

来孙却见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

1.天宝诗人:指杜甫。杜甫身历天宝年间安史之乱,所作有“诗史”之称。其作《杜鹃》诗,有“我见常再拜”,“泪下如迸泉”语。

2.龟堂:陆游家堂名,他晚年即自号龟堂。

3.劲气:指刚强正直的气概。

4.摩其垒:迫近他的堡垒。

5.冰瓯雪碗:透明洁白的茶杯。

6.建溪:在福建,是产茶区。

7.承平:治平相承;太平。

8.麾(huī)节:旌旗与符节。此指*。

9.海宇:指海内、宇内。谓国境以内之地。

10.镜曲:镜湖边。镜湖在陆游家乡绍兴。

11.盟鸥沙:与鸥鸟为友,指过隐居生活。

12.不负酒:没有辜负美酒。指喝了酒作出好诗。

13.月氏(ròuzhī):古西域国名。《汉书·张骞传》载匈奴破月氏国,把国王的头做饮器。此以月氏代指金国。

14.天南东:即东南天。

15.来孙:玄孙之子,泛指后代。

天宝间的诗人杜甫,他的诗就是一部历史;他对着杜鹃鸟再次下拜,有感于国破民困,泪下如涓涓泉水。龟堂老人陆游与杜甫旗鼓相当,所作诗刚劲雄放,直摩杜甫诗垒。他穿着轻裘,骑着骏马,赏遍了成都城中的名花;又持着洁白精致的器具,在建溪品尝着名茶。天下太平,宦游的足迹到过国中的一半;辞官归来,隐居鉴湖,与白鸥为盟,度过了晚岁年华。喝醉了酒随意挥洒,作出了高超的诗篇上万首;平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投身战场,亲手斩下敌酋的头。床头挂着的宝剑白白地发出铿然声响,他只能眼睁睁看着中原大好河山落在敌手。远远的青山如同一线,那是中原大地,笼罩着蒙蒙哀怨;祖国的东南一带也燃烧着战火,恢复的大业已经成空。陆游啊,你的后辈虽然见到了九州一统,可统治者是胡虏,在家祭时怎么开口禀告你这泉下的老翁?

有宋一朝,外患频仍,南渡之后,更是国事日非,风雨飘摇。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在元兵追击下,崖山一战,南宋全军覆没,陆秀夫抱八岁幼帝赵昺投海,南宋遂亡。南宋诗坛经受着时代凄风苦雨的洗礼。爱国诗人面对亡国的奇耻大辱,痛心疾首,扼腕捶胸,谱写了一曲曲或慷慨激昂,沉郁哀切的诗篇。爱国主义成了南宋诗歌最深刻、最动人、最光辉的主题。它不仅在陆游、文天祥等诗坛巨搫的创作中有着强烈的表现,而且在宋亡以后诗多遗民诗人的篇什中也有着鲜明的反映。林景熙这首《书陆放翁诗卷后》就是其中一首脸炙人口的绝唱。

陆游八十年间万首诗,“数篇零落从军作,一寸凄凉报国心”,一直鼓舞着人们抗击外侮,保卫祖国;尤其是在国家危亡之际,更激起爱国者的共鸣。林景熙这首诗作于南宋刚灭亡时,他披读陆游的《剑南诗稿》,被陆诗深深地打动,从而挥笔对陆游及其诗进行了全面的赞扬,寄托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

全诗四句一韵,每韵为一段,表达一层意思。第一段肯定陆游在诗歌史上的地位,说他相当于唐朝的杜甫。在写时,先标举杜甫的诗是诗史,然后举杜甫《杜鹃》诗中“杜鹃暮春至,哀哀叫其间,我见常再拜,重是古帝魂”句为例,说明杜诗反映了国家动乱,诗的宗旨是忠君爱国。在此定论下,再述陆游诗与杜甫旗鼓相当,性质相同,高屋建瓴地肯定了陆游。这样开场,避免了低手直截浅露的写法,从远处逗起,稳重自然。诗中“旗鼓雄”、“摩其垒”二军事用语,又密合陆游诗“篇中十九从军乐”的内容风格。陆游一生敬仰杜甫,向杜甫学习,他在诗中多次这样说杜甫:“文章垂世自一事,忠义凛凛令人思”,“后世但作诗人看,使我抚几空嗟咨”,这是在说杜甫,也是说自己。在林景熙前,刘应时《颐庵居士集》卷一《题放翁剑南集》也曾这样说:“放翁前身少陵老,胸中如觉天地小。平生一饭不忘君,危言曾把奸雄扫。”与林景熙一样,都把陆游比作当代杜甫,不仅十分恰当,也深得陆游本心。

第二段四句,概括陆游一生坎坷经历。“轻裘骏马成都花”,写陆游在乾道年间在四川任职的一段经历。陆游在成都*时,曾写过《花时遍游诸家园》等赏花诗,所以林景熙拈出看花一事,以概括他入川经历。“冰瓯雪碗建溪茶”,写陆游在福建事。陆游在淳熙年间任提举福建常平茶盐事,所以诗举饮茶事,既是因为福建是著名产茶区,陆游又官管茶叶收购的官,一语双关。这两句所写,一东一西,跨地极大,故用以代陆游宦迹。以下便以“承平麾节半海宇”作一总写,然后说他晚年退隐家乡鉴湖。通过四句诗,有分有合,精炼地概括了陆游的一生;“承平”二字,已将他难以报国的不得已隐藏在内,尤为春秋之笔。

第三段写陆游的报国雄心。承接上“承平”字,说他在承平时代无法实施自己的爱国抱负,上前线去杀敌,收复失土,只好沉湎诗酒,把满腔热忱通过诗歌来表达出来;而他胸中,时刻以未能手枭敌首为恨,所以空有豪情,眼睁睁地看着中原沦丧,无力挽救。这一段,隐曲地批判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高度概括了陆游一生的心事。渴望杀敌是陆游诗的主旋律,这类诗在陆游集中俯拾皆是,这首诗中“床头孤剑”二句,就是反用了陆游《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句。

末段四句,接入自己,把当前现实与陆游所处时代作对照。陆游当时是眼睁睁地看着沦陷的中原无力收复;林景熙所处的时候,中原依然沦陷,遥望北方,青山隐隐,笼罩在一片哀愁之中。

更令人揪心裂肺的是,南宋偏安一隅的局面也已打破,国家已经灭亡,只剩下东南一带,还有残余的宋军在抵抗元人。因此,诗人感叹,国势已无法挽回,陆游的后裔确是见到了九州一统,然而是被敌人统一,他们在遵照陆游遗嘱家祭时又怎么向他禀告呢?这一段,“青山一发”是化用苏轼“青山一发是中原”句;末两句是本陆游《示儿》诗“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写得沉痛之极。这时候,诗人已经把陆游的悲与自己的悲完全融合在一起,字里行间,充满着血泪。正如陈衍《宋诗精华录》所评的那样:“事有大谬不然者,乃至于此,悲哉!”

全诗把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所题的是陆游的诗集,但在赞诗时更重在赞人。诗写得一意相贯,层层推进,悲壮雄浑,同时善于概括,尤其是在成句的化用上,浑如生成,自然的当,显示了诗人非凡的艺术功力。

个人资料:

林景熙(1242年—1310年),字德暘,一作德阳,号霁山。温州平阳(今属浙江)人。南宋末期著名爱国诗人。咸淳七年(1271年),由上舍生释褐成进士,历任泉州教授,礼部架阁,进阶从政郎。宋亡后不仕,隐居于平阳县城白石巷。林景熙等曾冒死捡拾帝骨葬于兰亭附近。他教授生徒,从事著作,漫游江浙,因而名重一时,学者称“霁山先生”。卒葬家乡青芝山。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后人编为《霁山集》。

拓展阅读

1、杂原文

旧山虽在不关身,且向长安过暮春。

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

如画江山与身在长安的我没太多关系,暂且在长安度尽春天。

一树的梨花与溪水中弯弯的月影,不知这样美好的夜属于谁?

注释

不关身:不关己事。

长安:唐代都城,今西安。

暮春:晚春。

这首意境很像唐代人常建的另一首:“家园好在尚留秦,耻作明时失路人。恐逢故里莺花笑,且向长安过一春。”(《落第长安》)两首不但字句相似,声韵相近,连那羁旅长安、有家难回的心情也有相通之处。

然而二的意境及其产生的艺术效果,又有着极为明显的差别。

常建写的是一个落第的举子羁留帝京的心情,具体情事交代得过于落实、真切,使情受到一些局限。比较而言,倒是这位无名人的“杂”,手法高妙,更富有艺术*力。

“旧山虽在不关身”,也就是“家园好在尚留秦”。常既说到“长安”又说“留秦”,不免有重复之累;此说“不关身”也是因“留秦”之故,却多表现了某种遗憾的意味,用字洗炼。

“且向长安过暮春”与“且向长安过一春”,意思差不多,都是有家难归。常却把那原委一脑儿和盘托出,对家园的思念反而表现不多,使人感到他的心情主要集中在落第的沮丧;这首《杂》作法正好相对。人抛开了那切实的具体情事,而把篇幅让给那种较空灵的思想情绪的刻画。

“一树梨花一溪月。”那是旧山的景色、故乡的花。故乡的梨花,虽然没有娇娆富贵之态,却朴实亲切,在饱经世态炎凉者的心目中会得到不同寻常的珍视。虽然只是“一树”,却幽雅高洁,具备一种静美。尤其在皎洁的月光之下,在潺湲小溪的伴奏之中,那一树梨花简直像缥缈的仙子一样可爱。三句不仅意象美,同时形式美 。“一树梨花”与“一溪月”的句中 排比,形成往复回环的节律,对表达一种回肠荡气的依恋怀缅之情有积极作用 。从修辞角度看 ,写月用“一溪”,比用“一轮”更为新奇,它不但同时写到溪水 ,有一箭双雕的效果,而且把不可揽结的月色,写得如捧手可掬,非常生动。

这里所写的美景,只是游子对旧山片断的记忆,而非现实身历之境。眼下又是暮春时节,旧山的梨花怕又开了吧,她沐浴着月光,静听溪水潺溪,就像亭亭玉立的仙子。然而这一切都“虽在不关身”了。“不知今夜属何人?”总之,是不属于“我”了。这是非常苦涩难受的心情。花月本无情,人却从“无情出有情”。这种手法也为许多唐人喜用。苏頲的“可惜东园树,无人也著花”(《将赴益州题小园壁》)、岑参的“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山房春事》),都是著例。此联与苏、岑句不同者,一是非写眼前景,乃是写想象回忆之境,境界较为空灵;一是不用陈述语气,而出以设问,有一唱三叹之音。

这首《杂》不涉及具体情事,但它所表现的情感,比常建更细微,更带普遍性,更具有兴发感动的力量,能在更大范围引起共鸣。这恰如清人吴乔所说:“大抵文章实做则有尽,虚做则无穷。雅、颂多赋是实做,风、**多比兴是虚做。唐多宗风、**,所以灵妙。”(《围炉话》)。

创作背景

境看,这首应是作者科举落第身在长安有感之作。

2、杂原文

鼓角缘边郡,川原欲夜时。

秋听殷地发,风散入云悲。

抱叶寒蝉静,归来独鸟迟。

万方声一概,吾道竟何之。

秦州四面都是鼓角声,川原的夜晚即将到来。

深秋季节听此声感到大地都在震动,风把它散入云层何等悲凉!

寒蝉悲戚地静抱着树叶,孤鸟迟迟未能飞回山间。

普天之下到处都是鼓角声震,我究竟该去何处安身?

注释

缘:此句谓四面都是鼓角声,故曰缘,有回环的意思,作动词用。

边郡:指秦州。

殷(yǐn):震动。

一概:齐同。

这首是组中的第四首。《秦州杂二十首》是杜甫到秦州(今甘肃天水)所作的大型组。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天,杜甫抛弃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开始了“因人作远游”的艰苦历程。他从长安出发,首先到了秦州。在秦州期间,他先用五律形式写了二十首歌咏当地山川风物,抒写伤时感乱之情和个人身世遭遇之悲的篇,统题为“秦州杂”。据末首末二语,可知这组是以歌来代替札的,大概是寄给朝廷旧日同僚。

此时是“安史之乱”的第五年,李唐王朝虽已收复,但河之南北仍在安史叛军的铁蹄下呻吟,中原战火正炽,西北边境烽烟迭起,关辅又饥,确实是国不堪国民不聊生。在此时,仅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秦州杂二十首》就是其中的优秀篇章。

3、杂原文

西湖杂咏·夏

晴云轻漾,熏风无浪,开樽避暑争相向。

映湖光,逞新妆。 笙歌鼎沸南湖荡,今夜且休回画舫。

风,满座凉;莲,入梦香。

西湖的夏日天空白云万里,微风轻轻的吹拂,是人们喝酒避暑争着去的好地方。

倒映在水里的都是漂亮的新妆 ,在欢乐地歌舞声下西湖的水都在振动。今晚这么高兴就留在这里不要把船摇回去了。

在这里到处吹的都是带着莲花香味的凉风,不如就在这儿枕着莲花的香味入梦。

注释

晴云轻漾:晴空白云轻轻飘荡,

熏风无浪:带着香气的微风不起风浪。

笙歌鼎沸南湖荡:各种乐器声和歌声把湖水振得就像锅里在沸腾的水一样,喻西湖夏夜十分热闹。

入梦香:指闻着莲花的香气入睡。

写出夏日西湖云散风轻,是避暑的好地方,歌女的华丽衣服,倒映水中,湖面歌舞飘荡,凉风满座,莲香入梦,让人陶醉其中,乐而忘返。

4、杂原文

山中杂(山际见来烟)

作者:吴均

朝代:南北朝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山与天相接的地方缭绕着阵阵岚气云烟,从竹林的缝隙里看洒落下余晖的夕阳。鸟儿欢快地在房檐上飞来飞去,洁白的云儿竟然从窗户里飘了出来。

注释

⑴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⑵烟:此指烟霭。⑶窥(kuī):从缝隙中看。⑷檐(yán):房檐。

作主题本是一首写景,作者借幽居时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乐,表达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闲适心境。

这首小经单纯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俨然是一幅绝妙的写生画。用以形成一种特殊的环境,给人以新鲜的感觉,用的就是这种格调。

歌描写的是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云彩从窗里飘出来。作者的幽居荡尽了人间的尘滓,随意而传神地表达了人惬意闲适的心情。全不过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离“山中”的主题。烟岚弥漫着山谷,在山峰间飘来荡去,这正是幽静深邃的山中所常见的现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间隙中窥见其脉脉的斜晖,由此可见竹林的茂密青葱,山间的幽趣在首两句中已曲曲传出。屋檐上的飞鸟来来往往,白云穿窗而过,都说明人所居之处地势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这四句中虽句句是景,却时时有人在其中,如前两句中的“见”和“窥”,都说明在景的背分明有人,所写之景只是人所见之景,并不是纯客观的描绘。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写景中已暗示了人的山居之乐,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见。

“鸟向檐上飞”一句,生动地描绘了人鸟和谐相处的情景。

“云从窗里出”一句,写出了人居住的地势之高峻,连云都从窗户里出来了。

体现了山居的清静超脱,远离尘嚣。表达了人安贫乐道的思想,也表达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写作特点

⒈、写作极有章法,动静结合。前两句形成大的环境氛围和背景;两句点染出具体生动的景物,造成巨细相衬的艺术效果。同时,景物动静结合,构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环境氛围。

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通过人的观察写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环境之中。

5、卜算子咏梅

原文: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yì wài duàn qiáo biān ,jì mò kāi wú zhǔ 。yǐ shì huáng hūn dú zì chóu ,gèng zhe fēng hé yǔ 。

wú yì kǔ zhēng chūn ,yī rèn qún fāng dù 。líng luò chéng ní niǎn zuò chén ,zhī yǒu xiāng rú gù 。

驿亭之外的断桥边,梅花自开自落,无人理睬。暮色降临,梅花无依无靠,已经够愁苦了,却又遭到了风雨的摧残。梅花并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艳,对百花的妒忌与排斥毫不在乎。即使凋零了,被碾作泥土,又化作尘土了,梅花依然和往常一样散发出缕缕清香。

①卜算子·咏梅:选自吴氏双照楼影宋本《渭南词》一。《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驿外:指荒僻之地驿:驿站,代传递*文的人中途换马匹休息、住宿的地方。

③断桥:残破的桥。

④无主:无人过问

⑤著(zhuo):同“着”,这里是遭受的意思。

⑥苦:尽力,竭力

⑦一任:任凭

⑧零落:凋谢

⑨碾:轧碎。

这是游一首咏梅的词,其实也是游自己的咏怀之作。上片写梅花的遭遇:它植根的地方,是荒凉的驿亭外面,断桥旁边。驿亭是代传递公文的人和行旅中途歇息的处所。加上黄昏时候的风风雨雨,这环境被渲染得多么冷落凄凉!写梅花的遭遇,也是作者自写被排挤的*遭遇。

下片写梅花的品格:一任百花嫉妒,我却无意与它们争春斗艳。即使凋零飘落,成泥成尘,我依旧保持着清香。末两句即是《离**》“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精神。比王安石咏杏:“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之句用意更深沉。

游一生的*生涯:早年参加考试被荐送第一,为秦桧所嫉;孝宗时又为龙大渊、曾觌一群小人所排挤;在四川王炎幕府时要经略中原,又见扼于统治集团,不得遂其志;晚年赞成韩侂胄北伐,韩侂胄失败被诬陷。我们读他这首词,联系他的*遭遇,可以看出它是他的身世的缩影。词中所写的梅花是他高洁的品格的化身。

唐宋文人尊重梅花的品格,与六朝文人不同。但是象林和靖所写的“暗香、疏影”等名句,都只是高人、隐士的情怀;虽然也有一些作家借梅花自写品格的,但也只能说:“原没春风情性,如何共,海棠说。”(南宋肃泰来《霜天晓角·咏梅》)这只是游词“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一面。游的友人陈亮有四句梅花说:“一朵忽先变,百花皆香。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写出他自己对*有先见,不怕打击,坚持正义的精神,是陈亮自己整个人格的体现。游这首词则是写失意的英雄志士的兀傲形象。我认为在宋代,这是写梅花词中最突出的两首好作品。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咏物寓志,表达了自己孤高雅洁的志趣。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一句,作者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原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像这像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作者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从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词中,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崚傲骨。

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已经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该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人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个人资料

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人。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游一生笔耕不辍,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世影响深远。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简核有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卜算子咏梅就为您介绍到这里,希望它对您有帮助。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您的好友吧。

点击查看更多书陆放翁诗卷后古诗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0584.html

热门阅读

  1. 关于街道计划生育办公室年度工作总结范文
  2. 我的日记500字
  3. 小学第八册数学复习计划方案
  4. 微信惊蛰节气祝福语
  5. 梁实秋雅舍杂文胡适之论诗 阅读题答案
  6.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读后感范文
  7. 《三峡工程小数乘法》教学反思范文
  8. 红军长征的有趣故事
  9. 父亲第一次说害怕的故事
  10. 凉州词 古诗王之涣的诗
  11. 《浪淘沙慢·梦觉透窗风一线》原文翻译及赏析
  12. 《云州秋望》全诗翻译赏析
  13. 201五查五整顿心得体会
  14. 《杨家将》小学读后感范文
  15. 《少年闰土》第二课时公开课教学设计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