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杜甫唐诗浅析

发布时间: 2025-08-10 12:07:17

《兵车行》杜甫唐诗浅析

《兵车行》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创作的叙事诗。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借征夫对老人的答话,倾诉了人民对战争的痛恨,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行:本是乐府歌曲中的一种体裁。兵车行:是杜甫自创的乐府新题。

辚(lín)辚:车行走时的声音。

萧萧:马蹄声。

行人:从军出征的人。

耶娘妻子:父亲、母亲、妻子、儿女的并称。从军的人既有十几岁的少年,也有四十多岁的成年人,所以送行的人有出征者的父母,也有妻子和孩子。耶,同“爷”,父亲。

咸阳桥:又叫便桥,汉武帝时建,唐代称咸阳桥,后来称渭桥,在咸阳城西渭水上,是长安西行必经的大桥。

干(gān):冲。

过者:路过的人。这里指诗人自己。

点行频:点名征兵频繁。点行,按户籍名册强征服役。

或从十五北防河:有的人从十五岁就从军到西北区防河。唐玄宗时,吐蕃常于秋季入侵,抢掠百姓的收获。为抵御侵扰,唐王朝每年征调大批兵力驻扎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叫“防秋”或“防河”。

营田:即屯田。戍守边疆的士卒,不打仗时须种地以自给,称为营田。

里正与裹头:里正,唐制凡百户为一里,置里正一人管理。与裹头,给他裹头巾。新兵入伍时须着装整,因年纪小,自己还裹不好头巾,所以里正帮他裹头。

戍边:守卫边疆。

边庭流血成海水:边庭,即边疆。血流成海水,形容战死者之多。

武皇开边意未已:武皇扩张领土的意图仍没有停止。武皇,汉武帝,这里借指唐玄宗。唐诗中借武皇代指玄宗。开边,用武力扩张领土。

汉家山东二百州:汉朝秦地以东的二百个州。汉家,汉朝,这里借指唐朝。山东,古代秦居西方,秦地以东(或函谷关以东)统称“山东”。唐代函谷关以东共217州,这里说“二百州”是举其整数。

千村万落生荆杞:成千上万的村落灌木丛生。这里形容村落的荒芜。荆杞,荆棘和枸杞,泛指野生灌木。

禾生陇亩无东西:庄稼长在田地里不成行列。陇亩,田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况复秦兵耐苦战:更何况关中兵能经受艰苦的战斗。况复,更何况。秦兵,关中兵,即这次出征的士兵。

长者:对老年人的尊称。这里是说话者对杜甫的称呼。

役夫敢申恨:我怎么敢申诉怨恨呢?役夫,应*兵役的人,这里是说话者的自称之词。敢,副词,用于反问,这里是“岂敢”的意思。申恨,诉说怨恨。

关西卒: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即秦兵。

县官:这里指官府。

信知:确实知道。

犹得嫁比邻:还能够嫁给同乡。得,能够。比邻,同乡。

青海头:指今青海省青海湖边。唐和吐蕃的战争,经常在青海湖附近进行。

烦冤:不满、愤懑。

啾啾:象声词,形容凄厉的叫声。

【《兵车行》白话译文】

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爹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入云霄。

路旁经过的人问出征士兵怎么样,出征士兵只是说按名册征兵很频繁。有的人十五岁到黄河以北去戍守,纵然到了四十岁还要到西部边疆去屯田。去的时候到里长那里用头巾把头发束起来,他们回时已经白头还要去守边疆。边疆无数士兵流血形成了海水,武皇开拓边疆的念头还没停止。您没听说汉家华山以东两百州,百千村落长满了草木。即使有健壮的妇女手拿锄犁耕种,田土里的庄稼也长得没有东西行列。更何况秦地的士兵又能够苦战,被驱使去作战与鸡狗没有分别。尽管长辈有疑问,服役的人们怎敢申诉怨恨?就像今年冬天,还没有停止征调函谷关以西的士兵。县官紧急地催逼百姓交租税,租税从哪里出?如果确实知道生男孩是坏事情,反而不如生女孩好。生下女孩还能够嫁给近邻,生下男孩死于沙场埋没在荒草间。您没有看见,青海的边上,自古以来战死士兵的白骨没人掩埋。新鬼烦恼地怨恨旧鬼哭泣,天阴雨湿时众鬼凄厉地发出啾啾的哭叫声。

【《兵车行》创作背景】

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另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天宝十载(751年)对南诏的用兵,此时杨国忠专权,谎报军情,弄得民怨沸腾(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一)。上述两种说法均可通。

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乐府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诗歌从蓦然而起的客观描述开始,以重墨铺染的雄浑笔法,如风至潮来,突兀展现出一幅震人心弦的巨幅送别图:兵车隆隆,战马嘶鸣,一队队被抓来的穷苦百姓,换上了戎装,佩上了弓箭,在官吏的押送下,正开往前线。征夫的爷娘妻子乱纷纷地在队伍中寻找、呼喊自己的亲人,扯着亲人的衣衫,捶胸顿足,边叮咛边呼号。车马扬起的灰尘,遮天蔽日,连咸阳西北横跨渭水的大桥都被遮没了。千万人的哭声汇成震天的巨响在云际回荡。“耶娘妻子走相送”,一个家庭支柱、主要劳动力被抓走了,剩下来的尽是些老弱妇幼,对一个家庭来说不啻是一个塌天大祸,自然是扶老携幼,奔走相送。一个普通的“走”字,寄寓了诗人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亲人被突然抓兵,又急促押送出征,眷属们追奔呼号,去作那一刹那的生死离别,很仓促,也非常悲愤。“牵衣顿足拦道哭”,一句之中连续四个动作,又把送行者那种眷恋、悲怆、愤恨、绝望的动作神态,表现得细腻入微。诗人笔下,车马人流,灰尘弥漫;哭声遍野,直冲云天。这样的描写,从听觉和视觉上表现生死离别的悲惨场面,集中展现了成千上万家庭妻离子散的悲剧。

接着,从“道傍过者问行人”开始,诗人通过设问的方法,让当事者,即被征发的士卒作了直接倾诉。

“道傍(旁)过者”即过路人,也就是杜甫自己。上面的凄惨场面,是诗人亲眼所见;下面的悲切言辞,又是诗人亲耳所闻。这就增强了诗的真实感。“点行频”,是全篇的“诗眼”。它一针见血地点出了造成百姓妻离子散,万民无辜牺牲,全国田亩荒芜的根源。接着以一个十五岁出征,四十岁还在戍边的“行人”作例,具体陈述“点行频”,以示情况的真实可靠。“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诗中的“武皇”实指唐玄宗。杜甫如此大胆地把矛头直接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这是从心底迸发出来的激烈抗议,充分表达了诗人怒不可遏的悲愤之情。

诗人写到这里,笔锋陡转,开拓出另一个惊心动魄的境界。诗人用“君不闻”三字领起,以谈话的口气提醒读者,把视线从流血成海的边庭转移到广阔的内地。诗中的“汉家”也是影射唐朝。华山以东的原田沃野千村万落,变得人烟萧条,田园荒废,荆棘横生,满目凋残。诗人驰骋想象,从眼前的闻见,联想到全国的景象,从一点推及到普遍,两相辉映,不仅扩大了诗的表现容量,也加深了诗的表现深度。

从“长者虽有问”起,诗人又推进一层。“长者”二句透露出统治者加给他们的精神桎梏,但是压是压不住的,下句就终究引发出诉苦之词。敢怒而不敢言,而后又终于说出来 ,这样一阖一开,把征夫的苦衷和恐惧心理,表现得极为细腻逼真。这几句写的是眼前时事。因为“未休关西卒”,大量的壮丁才被征发。而“未休关西卒”的原因,正是由于“武皇开边意未已”所造成。“租税从何出?”又与前面的“千村万落生荆杞”相呼应。这样前后照应,层层推进,对社会现实的揭示越来越深刻。这里忽然连用了几个短促的五言句,不仅表达了戍卒们沉痛哀怨的心情,也表现出那种倾吐苦衷的急切情态。这样通过当事人的口述,又从抓兵、逼租两个方面,揭露了统治者的穷兵黩武加给人民的双重灾难。

诗人接着感慨道:如今是生男不如生女好,女孩子还能嫁给近邻,男孩子只能丧命沙场。这是发自肺腑的血泪控诉。*,是*社会制度下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但是由于连年战争,男子的大量死亡,在这一残酷的社会条件下,人们却一反常态,改变了这一社会心理。这个改变,反映出人们心灵上受到十分严重的摧残。最后,诗人用哀痛的笔调,描述了长期以来存在的悲惨现实:青海边的古战场上,平沙茫茫,白骨露野,阴风惨惨,鬼哭凄凄,场面凄清悲惋,情景寂冷阴森。这里,凄凉低沉的色调和开头那种人声鼎沸的气氛,悲惨哀怨的鬼泣和开头那种惊天动地的人哭,形成了强烈的对照。这些都是“开边未已”所导致的恶果。至此,诗人那饱满酣畅的激情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唐王朝穷兵黩武的罪恶也揭露得淋漓尽致。

《兵车行》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所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连年征战,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这篇叙事诗,无论是前一段的描写叙述,还是后一段的代人叙言,诗人激切奔越、浓郁深沉的思想感情,都自然地融汇在全诗的始终,诗人那种焦虑不安、忧心如焚的形象也仿佛展现在读者面前。其次在叙述次序上参差错落前后呼应,舒得开,收得起,变化开阖,井然有序。第一段的人哭马嘶、尘烟滚滚的喧嚣气氛,给第二段的倾诉苦衷作了渲染铺垫;而第二段的长篇叙言,则进一步深化了第一段场面描写的思想内容,前后辉映,互相补充。同时,情节的发展与句型、音韵的变换紧密结合,随着叙述,句型、韵脚不断变化,三、五、七言,错杂运用,加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如开头两个三字句,急促短迫,扣人心弦。后来在大段的七字句中,忽然穿插上八个五字句,表现“行人”那种压抑不住的愤怒哀怨的激情,格外传神。用韵上,全诗八个韵,四平四仄,平仄相间,抑扬起伏,声情并茂。再次,是在叙述中运用过渡句和习用词语,如在大段代人叙言中,穿插“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和“君不见”、“君不闻”等语,不仅避免了冗长平板,还不断提示读者,造成了回肠荡气的艺术效果。诗人还采用了民歌的接字法,顶真勾连,如“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等,这样蝉联而下,累累如贯珠,朗读起来,铿锵和谐,优美动听。最后,采用了通俗口语,如“耶娘妻子”、“牵衣顿足拦道哭”、“被驱不异犬与鸡”等,清新自然,明白如话,是杜诗中运用口语非常突出的一篇。前人评及此,曾这样说:“语杂歌谣,最易感人,愈浅愈切。”这些民歌手法的运用,给诗歌增添了明快而亲切的*力。

拓展阅读

1、《禹庙》古背景解与注释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②。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③。

早知乘四载④,疏凿控三巴⑤。

①禹庙,夏禹之庙,在今忠县南,过岷江二里处。②二句写庙中所见之景,皆化用禹事。孙莘老曰:“橘柚锡贡,驱龙蛇,皆禹事,公因见此有感也。”二句用禹典而不觉用事,此用事入化处。③二句写庙外山水之惊险。悬崖峭壁上,云雾笼罩;江水卷白沙,波涛汹涌。嘘,侵润。④四载,传说大禹治水时所用之四种交通工具。谓水乘舟,陆乘,泥乘楯,山乘樏。⑤疏凿,疏通河道,开凿山岩。三巴,据《华阳国志》载:东汉献帝兴平元年(194),益州牧刘璋三分古巴国:以安汉以上为巴郡,以安汉以下为永宁郡,朐忍至鱼复为固陵郡。建安六年(201),改永宁为巴郡,巴郡为巴西,固陵为巴东,合称三巴。

永泰元年(765)四月,严武病卒,遂于五月携家乘舟离成都,经嘉州(今四川乐山)、戎州(今四川宜宾)、渝州(今重庆)、忠州(今重庆忠县)而抵云安(今重庆云阳)。这首即为是年秋,由渝州去忠州时作。写经过忠州,见禹庙之荒凉,睹江峡之形势,而思夏禹疏凿之功。短短四十字中,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其层次清晰,章法谨严,而气象弘壮,读之意味无穷。为人祠庙之典范。

2、《赠李白》古与原文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两位可以称为最伟大的人同时出现在一个时期,是不多见的;这样的两位人能够有幸相遇相交、相敬相重,有始有终,则是很少有的;而像和李白那样,一见倾心,情逾手足,天真烂漫,生死不忘的情谊,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仅有绝无!较李白年轻十一岁,他们俩的初识大约是在天宝三年(744),当时的已经三十岁出头了,但这并未影响他俩成为莫逆之交,反倒使这种交情更加成熟、深沉。起初,他们形影不离地出入漫游;不久分别了,互相陷入无尽的相思;到了晚年,则表现着深切的关怀和挂念。这些感情,二人都曾诉诸歌。李白说“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足见其对的深长的相思了。的感情似乎来得更加热切深婉。“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寂寞空斋里,终朝独尔思。”……他对李白似乎一刻也不曾忘怀。在集中,大约有二十首与李白有关,以“赠李白”为题者两首,题中有“寄李白”、“怀李白”、“梦李白”、“忆李白”者六七首。如此深厚的感情决不仅仅来自所谓“文字之交”,或对文的互相推重,而是由于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甚至互相对文的敬许也是受了后一个原因的影响。这首《赠李白》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证明。

中写道:萧瑟的秋天已经到来了,而我们两人还在漂泊之中互相牵念。以前相约像葛洪那样避世炼丹,看来只怕是一时空言。每日里痛饮狂歌徒然地抛掷掉光阴,我们这样飞扬跋扈是在对着谁自命不凡?“相顾”,当是意味着互相的关切怀念。因此实在可以说表达着两个人共同的感情,亦足见两人相知之深、相怜之切。“飘蓬”,是以蓬英的随风飘流喻人的漂泊无定。葛洪是晋人,据说他在晚年听说交趾出丹砂,是他炼药求道的好地方,便向皇帝请求到那里去。“愧”葛洪,表明李二人可能曾经打算像葛洪那样远世避俗,陶神养性,但却不能够。“痛饮狂歌”是极言饮酒之甚、歌啸之甚,即为的放浪不羁;“飞扬跋扈”是说意气风发,血性刚强,不可一视(据说李白“少任侠,手刃数人”)。通观全:“秋来相顾尚飘蓬”,点出两人相似的人生遭际命运;“未就丹砂愧葛洪”,点出共同的人生情志;“痛饮狂歌空度日”,点出为作风上的相近;“飞扬跋扈为谁雄”,则点出类似的性格气概和才调志向。很显然,正是这些共同之处,才是两位大人生死不逾情谊的根本原因。当然,本并不仅仅是要说明这些原因,更为重要的是表现了在艰难之中对友人的念念不忘之情和怜惜感叹之意。是的,处境是那么糟糕,多少美妙设计都成为泡影。痛饮狂歌又有什么用?即使飞扬跋扈也无用武之地。在为李白而怜惜和感叹,其实也是为他自己。“尚”、“愧”、“空”、“谁”等语,恰好表明人对目前的现状的不满和不平,但又无可奈何,因而也就不无激愤,然而出路何在?也许他自己也说不清。因此本在种种复杂感情之中含有明显的困惑和怨怅的情调。当然这也不妨视为劝勉友人走出困惑,立志振作的一种表现。

写作上,以“相顾”冠于篇首,使得全为一片深切友情所笼罩。相顾于“秋来”,已是温情可感。以下无论是“愧”、是“空”,无不出于一派真诚爱惜。因而无论是慨叹、是讽劝,都是出于关怀对方而且也是把自己包括在内的。这样,虽情激言切,却仍令人读之若春风拂面,暖流温心。这既表现了情感温厚细致,亦足见其法之圆熟应心。作法上,前人谓此上下皆用散体,下截似对非对,“语平意侧,方见流动之致”(仇兆鳌语),可作参考。

3、《倦秋夜》精选经典鉴赏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这首又题《倦夜》,却只从景上写,而不着一“倦”字于字面。

起句描写清秋月夜宅居的独特景色:凉风嗖嗖,竹叶萧萧,秋月朗朗,郊野茫茫,好一派月夜清景;三、四句承前,一句扣竹,一句扣月。竹叶露凝,风动而水珠滴答;秋月当空,光照则众星黯然。五、六句写破晓月沉天暗,流萤闪烁,水鸟宿醒相互鸣叫的场面,“体物最精,亦人所累言说不出者。”(《归》)

前六句全写夜景,疏竹、院庭、野月、稀星、飞萤、宿鸟。前三句上半夜,下三句后半夜,此夜此月、此情此景,人孤栖难寐,“竹凉”、“月满”,起而步月,仰视环顾,默想沉思,心事浩茫……究竟为什么呢?结二句才作出回答。“安史之乱”刚刚平息,吐蕃又兴侵扰,竟至直捣长安,代宗不得不逃往陕北,北方广大地区陷入战祸之中,国家、百姓,国事、家事,“万事干戈里”,一向关心国家安危、人民命运的人,怎能不忧心如焚?怎能安然入睡?末句以“徂”字结裹,足见“彻夜不寐,悲且倦也”。(清何焯《义门读*》)

前六句写景无一不寄寓着人忧国伤时之情。“竹凉”、“重露”、“野月”、“星稀”,人本已忧心如焚,更何况“流萤”、“宿鸟”,进而加剧了人的无比孤寂之感。情与景,景中含情,情寓于景;物与人,物我难分,妙合无痕。无论布局之精巧,画面之变幻,抑或构思之妙,炼字之精,无不令人一咏三叹、味之不尽!所以历代评论家给予极高的评价: “通篇清雅,结更悄然。” (《十集》) “首尾四十字,无一字虚设。五律至此难矣,蔑以加矣。” (《初白庵评》)

4、《八阵图》古与原文

功盖三分图,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大历元年,头发变白的漂泊到夔州。这里最能牵动人的心肠、令他时时不得平静的,大约无过于三国刘蜀**君臣所留下的遗迹旧址及有关的文化材料(如记载、传说、祭祠等),为此,人写下了大量的作品,《八阵图》即是其中之一。这首历来被视为名篇,但对它的理解也历来意见不一。仅就最后一句而言,仇兆鳌归结出四种说法:以不能灭吴为恨;以先主之征吴为恨;不能制主上东而自以为恨;以不能用阵法而致吞吴失师为恨(《详注》卷十五),看来“遗恨”是全的关键。现在还是从全说起。

八阵图是诸葛亮一生军事才能杰作之一。据载其址在永安宫南一里渚下平碛上,聚细石为之,大概因其用八卦之理而得名。夏天阵图为江水淹没,但冬天水退后又依然如故。因此,咏八阵图实际就是在咏诸葛亮。的大意是说:诸葛亮的功绩大概就在于成三分天下之势,八阵图因为诸葛亮而更有名同时它也使他更加享誉古今。江水奔腾不歇而阵石却依然不动,诸葛亮可能还在为吞并吴国之失而抱恨九泉。全表达的是一种沉重的历史和人生的遗憾之情及无奈之感。首句用一“盖”字,表明并非定论,也许并不是内心真正的评定。在的心目中,诸葛亮的形象是极其高大而光辉的。依孔明的才能品德所当成就的功业,远不是“三分国”所能尽的。但是令人遗憾的是,人们在评论孔明时,只能称道他的“三分国”;八阵图固然有名,人们一看到它就难免要对孔明赞叹一番,但八阵图对孔明来说又算什么呢?更何况它最终并没能帮助孔明实现其理想。江水奔流,阵石依旧,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这位历史伟人的人生“遗恨”。是的,孔明的遗恨实在不止于一端。参照其他作品,我以为此中的“遗恨”起码应该有如下含义:以孔明之德才,为王佐成就一统天下尚绰绰有余(所谓“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是也。),其实孔明何尝不欲成就王霸之业?无奈“运移汉祚终难复”,不得已而退守“三分”之志,时运不济,乃为仁人志士之最大遗恨,此其一;刘蜀君臣,原有据蜀望吴进而一统天下之意,但最终反为吴所败,刘备愤懑而死,“三分”之势也不能守,此为诸葛亮又一遗恨也,此其二;诸葛亮为刘蜀鞠躬尽瘁,但是君臣之间并非尽如人意。刘备先是擅自征吴(依东坡说),后又托孤嘱之以“不才自取”,至使孔明以“死而后已”相许。无论就国势还是人事上说,孔明都有“知其不可而为之”之意,“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沾襟”,此又一遗恨也,此其三;以孔明之才志,盛年不能成其大业,晚岁不能归隐南阳(“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终于死于军旅,此又一遗恨也,此其四;不仅以孔明为楷模,而且以王佐之才自许。如今人老头白,眼见江流不息,人事如此,于是满怀怅恨,见于中,此其五。而所有这些,又都是古代大志大才之士生不逢时,遇不得人,最后是蹉跎抑郁终生,到晚年反顾从前,一切都成为过去……的共同“遗恨”,这正是本感人力量的关键所在。

这首融凭吊古迹与咏史抒怀为一体,看去是写古迹,实际是写人,在写人中寄托自己的认识、评价、怀抱和人生感慨。因此,浮现在读者眼前的,与其说是满怀遗恨的诸葛亮形象,倒不如说是怀才不遇一生坎坷的晚年的形象,或者说这两个形象已经有机地叠映在一起,不分彼此了。人以“三分国”、“八阵图”、“江流”“石”、“吞吴”等形象入,使得作品不仅气象开阔,声势宏伟,激情壮烈,而且具有足够的历史感和空间感,令人读后久久不能平静。

5、八阵图 《八阵图》原文翻译及赏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名成 一作:名高)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译文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注释

⑴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⑵盖:超过。三分国:指三国时魏、蜀、吴三国。

⑶石不转:指涨水时,八阵图的石块仍然不动。

⑷失吞吴:是吞吴失策的意思。...

三国鼎立你建立了盖世功绩,创八阵图你成就了*声名。

江水东流推不转你布阵石头,千古遗恨你灭吴失策功未就。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两句赞颂诸葛亮的丰功伟绩。第一句是从总的方面写,说诸葛亮在确立魏蜀吴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局势的过程中,功绩最为卓绝。三国并存局面的形成,固然有许多因素,而诸葛亮辅助刘备从无到有地创建蜀国基业,应该说就是重要原因之一。这一高度概括的赞语,客观地反映了三国时代的历史真实。第二句是从具体的方面来写,说诸葛亮创制八阵图使他声名更加卓著。对这一点古人曾屡加称颂,如成都武侯祠中的碑刻就写道:“一统经纶志未酬,布阵有图诚妙略。”“江上阵图犹布列,蜀中相业有辉光。”而的这句则是更集中、更凝炼地赞颂了诸葛亮的军事业绩。

头两句在写法上用的是对仗句,“三分国”对“八阵图”,以全局性的业绩对军事上的贡献,显得精巧工整,自然妥帖。在结构上,前句劈头提起,开门见山;后句点出题,进一步赞颂功绩,同时又为下面凭吊遗迹作了铺垫。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这两句就“八阵图”的遗址抒发感慨。“八阵图”遗址在夔州西南永安宫前平沙上。据《荆州图副》和刘禹锡《嘉话录》记载,这里的八阵图聚细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围,纵横棋布,排列为六十四堆,始终保持原来的样子不变,即使被夏天大水冲击淹没,等到冬季水落平川,万物都失故态,唯独八阵图的石堆却依然如旧,六百年来岿然不动。前一句极精炼地写出了遗迹这一富有神奇色彩的特征。“石不转”,化用了《经·国风·邶风·柏舟》中的句“我心匪石,不可转也”。在作者看来,这种神奇色彩和诸葛亮的精神心志有内在的联系:他对蜀汉**和统一大业忠贞不二,矢志不移,如磐石之不可动摇。同时,这散而复聚、长年不变的八阵图石堆的存在,似乎又是诸葛亮对自己赍志以殁表示惋惜、遗憾的象征,所以紧接着写的最后一句是“遗恨失吞吴”,说刘备吞吴失计,破坏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根本策略,以致统一大业中途夭折,而成了千古遗恨。

当然,这首与其说是在写诸葛亮的“遗恨”,无宁说是在为诸葛亮惋惜,并在这种惋惜之中渗透了“伤己垂暮无成”(黄生语)的抑郁情怀。

这首怀古绝句,具有融议论入的特点。但这种议论并不空洞抽象,而是语言生动形象,抒情色彩浓郁。人把怀古和述怀融为一体,浑然不分,给人一种此恨绵绵、余意不尽的感觉。▲

参考资料:

1、 海全集详注 .乌鲁木齐 :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0 :278-279 .

2、 吴小林 等 .鉴赏辞典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3 :565-566 .

点击查看更多《兵车行》杜甫唐诗浅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1085.html

热门阅读

  1. 描写风车的散文
  2. 高校毕业生自我鉴定范文
  3. 徂徕山心得体会优秀范文
  4. 经典的晚安祝福语录
  5. 经典的爱国诗句
  6. 猪年祝福语精选
  7. 《诗经》被称为“经”是在
  8. 201年高中毕业留言祝福短句
  9. 关于鱼缸新颖的广告词
  10. 期末家长会发言稿模板
  11. 小学六一儿童节发言稿范本
  12. 对老师的祝福语60句
  13. 《如梦令》李清照的古诗赏析
  14. 黄豆观察日记精选
  15. 记承天寺夜游读书心得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