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发布时间: 2025-08-11 09:55:54

《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

1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壁、缘”两个汉字。

技能目标:理解诗句的意思,明白诗人在庐山观察时,因为地点和角度的不同,所以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2学情分析

四年级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和积累,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和能力,但他们大多还是觉得古诗文学习起来有些艰涩难懂,对诗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程度上,不能很好地体会到古诗独有的意境和韵味。本首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如何让学生学懂、学深,让古诗课堂充满趣味,还能符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这都是本堂课面临的挑战。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

教学难点:体会诗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初识庐山

1、启发谈话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风景如画。说说你都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生自主发言)。景色秀美、山峦起伏的庐山,你游览过吗?(放映庐山图片或影像)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样?今天,我们就随着北宋诗人苏轼一同到庐山一游。

3、引导学生读题释题。

二、整体感知,初步了解诗意

1、指名读古诗,纠正字音。(古诗的教学,离不开吟读,因而在本环节中教师要相机进行朗读指导,读出情,读出神。)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3、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三、自主探究,理解感悟

1、借助树上的注释和自学任务,自读自悟(课件出示自学任务)。

(生自学,如果遇到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

2、小组交流、互相补充纠正。(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互助学习的能力)

3、集体汇报交流,感悟诗意和哲理。

(1)诗人站在生么角度看庐山?(横、侧、远、近、高、低)

(2)看到的庐山分别是什么样子?(教师按序播放不同角度看到的庐山风景图,引导学生回答。)

(横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侧看:奇峰陡峭;远看:隐天蔽日;近看:危崖险岩;高处俯看:深沟幽壑;山下仰望:重峦叠嶂。)

(3)诗人眼中的庐山,从不同方位看,形状、姿态相同吗?(各不相同)

(4)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点拨: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上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同时引导联系《画杨桃》、《画鸡蛋》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的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师问:你碰到过这种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四、品读欣赏,积累诗句。

1、播放庐山的风景,配乐朗读。

(师引*感:在我们的眼前是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们高兴吗?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2、抽查学生感情背诵并默写。

3、感悟写法

作者笔下的这首诗,前两句写什么?(美景即所见)后两句写什么?(感悟即明理)

4、小结:作者先写游山所见,再谈感受。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五、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课后积累苏轼的其他诗句或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句。

3、将这首诗改写成短文,加上自己的感悟。

六、板书设计: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看景)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悟情)

拓展阅读

1、六年级数学《正比例》

1.利用正比例解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感受正比例关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1、结合丰富的事例,认识正比例。

2、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学用具:课件

一、 课前预习

预习书19---21页内容

1、填好书中所有的表格

2、理解粉色框中话的意义,体会正比例的两个量有怎样的关系?

3、把不理解的内容用笔作重点记号,待课上质疑解答

二、展示与交流

活动一:在情境中感受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情境一:

1、 观察图,分别把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情况填入表格中。请根据你的观察,把数据填在表中。

2、填完表以后思考: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面积与边长的变化是否有关系?它们的变化分别有怎样的规律?规律相同吗?

说说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

3、小结: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都随边长的增加而增加,在变化过程中,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的比值一定都是4。正方形的面积一边长的比是边长,是一个不确定的值。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二)情境二:

1、一种汽车行驶的速度为90千米/小时。汽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如下:

2、请把下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说说你发现的规律: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

(三)情境三:

1、一些人买一种苹果,*苹果的质量和应付的钱数如下。

2、把表填写完整。

3、从表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也就是单价)相同。

4、说说以上两个例子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小结:路程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路程与时间的比值相同;应付的钱数随*苹果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应付的钱数与质量的比值相同。

(1)时间增加,所走的路程也相应增加,而且路程与时间的比值(速度)相同。那么我们说路程和时间成正比例。

(2)*苹果应付的钱数与质量有什么关系?

6、观察思考成正比例的量有什么特征?

一个量随另一个量的变化而变化,在变化过程中这两个量的比值相同。

(四)想一想:

1、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吗?面积与边长呢?为什么?

师小结:

(1)正方形的周长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周长与边长的比值都是4,所以正方形的周长与边长成正比例。

请你也试着说一说。

(2)正方形的面积虽然也随边长的变化而变化,但面积与边长的比值是一个变化的值,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例。

请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2、小明和爸爸的年龄变化情况如下:

小明的年龄/岁67891011

爸爸的年龄/岁3233

(1)把表填写完整。

(2)父子的年龄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3)爸爸的年龄=小明的年龄+26。虽然小明岁数增加,爸爸岁数也增加,但是小明岁数与爸爸岁数的比值随着时间发生变化,不是一个确定的值,所以父子的年龄不成正比例。

与同桌交流,再集体汇报

在老师的小结中感受并总结正比例关系的特征

2、六年级数学《正比例》

1.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

3.培养学生用发展变化的观点来分析问的能力。

学重难点】

重点: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断方法。

难点:

理解两个变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发现思考两种相关联的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一、四顾旧知,复习铺垫

商店里有两种包装的袜子,一种是5双一包的,售价为25元,一种是8双一包的,售价为32元。哪种袜子更便宜?

学生独立完成后师提问:你们是怎样比较的?

生:我先求出每种袜子的单价,再进行比较。

师:你是根据哪个数量关系式进行算的?

生:因为总价=单价×数量,所以单价=总价÷数量。

师:如果单价不变,商品的总价和数量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正比例。(板书:正比例)

二、引导探索,学习新知

(1) 结合情境图,观察表中的数据,认识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出示自学提示:表中有哪两种量?总价是怎样随着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 学生自学并在组内交流。 全班交流。

(2)认识相关联的量。 明确:像这样,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这两种量叫做相关联的量。

2.算表中的数据,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1)算相应的总价与数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规律。 学生算后汇报: = = =…=3.5,每一组数据的比值一定。

(2)说一说,每一组数据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带的单价,也就是彩带的单价是一个固定的数)

(3)请学生用公式把彩带的总价、数量、单价之间的关系表示出来。

(4)明确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关系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 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正比例关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举并讨论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预:速度一定,路程与时间成正比例;长方形的宽一定,面积和长成正比例。

(2)小结:成正比例的量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是关键?

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一定,这是关键。

4.认识正比例图象。 (课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图象)

(1)观察表格和图象,你发现了什么?

(2)把数对(10,35)和(12,42)所在的点描出来,再和上面的图象连起来并延长,你还能发现什么?

无论怎样延长,得到的都是直线。

(3)从正比例图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观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情况。

(4)利用正比例图象解决问

算,根据图象判断,如果买9 m彩带,总价是多少?49元能买多少米彩带?

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是小丽的几倍? 预 生:因为在单价一定的情况下,数量与总价成正比例关系,小明买的彩带的米数是小丽的2倍,他花的钱也应是小丽的2倍。 意图:先从观察图象入手,引导学生直观认识相关联的量,再结合表中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总价与数量的比值一定,使学生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最后结合正比例图象,把数据与点联系起来,根据图象,不用算就能找到一个量的值所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使学生在解决问的同时,感受数形结合思想。+

三、课堂练习:

1.P46“做一做”

2.练习九第1、3~7

3、六年级数学《正比例》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投影仪。

一、新课讲授

学第46页内容。

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材第49页第1

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师:根据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材第49页第2

(2)完成材第49页第3,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的思维过程。

(3)解决材49页第4: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点击查看更多《题西林壁》教案设计优秀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1583.html

热门阅读

  1.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案
  2. AA制的母爱的美文
  3. 男闺蜜生日的祝福语
  4. 梁实秋散文作品《散步》
  5. 最新教师节的祝福句子
  6. 高速师带徒活动师傅代表发言稿
  7. 清明节诗歌朗诵方案
  8. 在全市“先进制造业基地暨产业品牌建设动员大会”上的表态发言稿
  9. 描写生气的优美句子
  10. 女生节搞笑祝福语201
  11. 微电影彼岸花开剧本
  12. 青春梦想美丽嵊州2000字作文
  13.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14. 《笋芽儿》说课稿范文
  15. 感人微电影剧本《送往天堂的祈愿》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