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1、把握文章的整体思路。
2、感受桃花源美好社会生活,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一、回顾所学,检查字词积累
(1)基本实词
(2)常用虚词
(3)古今异义
(4)一词多义
二、再读课文,概述课文
1、以渔人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2、以村人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3、以读者的口吻讲述文本故事
4、师生交流,理清思路
三、析读文本,感受美好
1、感受桃花源的美丽
2、感受桃花源的神秘
4、用自己的话概述作者向我们呈现出的桃花源怎样的社会图景?
四、联系背景,体悟表达
1、补充作者创作背景,结合本文,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
2、局部探究,体会表达之妙
(1)体会下列句子各有什么表达效果
A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B 渔人甚异之 C 不足为外人道也 D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E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2)作者为什么要将主人公设计成“渔人”,为何不将主人公设计成“猎人”或其他什么人呢?
五、总结课堂,个性评价
1、总结本课教学
2、作者的这一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不能变成现实?今天我们应当怎样看待这样的理想?
拓展阅读
1、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修订:常州市朝阳中学 潘 琪
审稿:田中分校 曹介梁
单元分析与提示
单元概述
从教材的整体设计来看,第五单元是苏教版的九上与九下两册中“读书系列——学会读书”的一个构成单元。单元主题是“横看成岭侧成峰”,强调学生在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对作品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同时在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的基础上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教学目标
①同一对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分析它,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树立起这样的观念,克服单一的片面的僵化的思维模式。
②鉴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独特的感受,对作品能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和评价。
③能借助于作品评论等资料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④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理解《雪》等作品中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
⑤能准确地概述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意见要有中心,有条理,有根据。
⑥了解文学评论的基本写法,尝试写简短的文学评论。
⑦能由自然界熟悉的事物形成独特的感悟,并能运用适当的形式加以表达。
教学设想
本单元最大特色即围绕同一文章选取四篇评论,分别从不同角度提出见解。苏轼在《题西林壁》中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之所以产生这样的现象,其原因正是选取了不同的角度进行考察。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事物才在不同的人眼中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也因此丰富多彩起来。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同样如此,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习本单元,正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人云亦云是毫无价值的,重要的是有属于自己的独到的富有个性的感受和见解,从而克服单一片面的惯性思维。由于这样的选材,使得本单元较之一般单元更具有整体性。可以考虑不必采取逐篇教学的方式,而是进行整体规划。四篇评论之间可以比较阅读,从而锻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异同总结规律的能力;散文诗与评论之间可以相互作用,彼此观照,以引导学生参照评论资料阅读文学作品,或将自己观点与他人对照,加深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雪》在鲁迅作品中较为特殊,形象鲜明丰富,语言优美,思想内涵深刻。之前学生接触鲁迅作品以散文、小说较多,初次接触他的散文诗,宜多咀嚼,反复诵读,深入了解探讨背景知识。并可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野草》等其它相关作品,扩大知识面。从而体会作者表达什么的情感.
《<雪>四人谈》是四位文学评论家对《雪》所作的评论。四位作家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雪》的写作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读<雪>需要联想》作者希望我们通过活泼敏捷的联想去深刻地把握原作;《简洁而清纯的<雪>》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认为《雪》的主要特点是层次丰富、视角独特,在写景的文章中渗进了某种强烈的情绪;《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认为 《雪》主要是通过雪表现出鲁迅先生性格的双重性;《<雪>的独特之处》认为《雪》主要有以下艺术成就:独特的谋篇、丰富的想象、深刻的哲理。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自学概括各篇文章的中心观点。老师再引导学生去分析形成这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的原因。然后师生共同讨论、探究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努力。最后鼓励学生自己选择某个角度也写一篇关于《雪》文学评论。
综合学习与探究,让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并且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诵读欣赏部分,老师要引导学生了解当年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背景以及1961年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意义。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经历体验“劳动以后收获的愉快”,欣赏纺线劳动的优美姿势,进一步确立热爱劳动的观点。
专题“我心中的语文”:关于“总结语文”,教师对学生的填写要进行指导,作适当的说明,提出具体的要求。可以采用学生自评、同学互评、老师评价相结合的形式,把评价的结果作为语文学科毕业成绩的一个参考。填写“自我评价表”教师应该根据课程标准和所在学校的实际情况拟出“成果形式”栏的基本标准,然后综合有关方面的情况给出等第。关于“回味语文”教师要指导学生把握每道题的侧重点,根据各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题目或另外拟题作文。关于语文的格言,可以让同学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去写,写好后,可以组织一次班级交流活动或评比活动。召开关于语文的研讨会,老师事先要把研讨会的要求告诉同学们,让同学们做好充分准备。教学《别了,语文课》,教师可以将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进行比较阅读,体会“我”和小弗郎士的共同特点、共同感情以及对语文课态度变化的不同原因,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语文的态度理解“世界上有些东西常常是在将要失去或已经失去的时候,才感到它的珍贵”这句话所蕴涵的哲理。
课时安排
《雪》(一课时)
《<雪>四人谈》(二——三课时)
综合学习与探究 (三课时)
诵读欣赏《延安纺车抒怀》(一课时)
专 题“我心中的语文”(二课时)
雪
学习目标
1.根据写作年代和背景,读懂《雪》;理解作者笔下南方雪和北方雪的不同及作者在其中寄寓的情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
2.品味文中精炼传神富有表现力的语句;学习对比的写法。
3.领会作者对雪的喜爱,理解作者在文章中对生命的赞颂,以及其直面惨淡人生的顽强战斗精神。
一、导入课文
从古到今有多少文人赞过雪花,有多少称赞雪花的诗句名垂千古,谁能说出关于雪的诗句呢? 今年冬天常州也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相信同学们仍记忆忧新,请你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雪景,同时谈谈对雪的感受. 面对这银白的世界,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感受,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雪》,去感悟鲁迅笔下的雪景。
检查预习,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忙碌 脂粉奁 灼灼 嘻笑 褪尽 朔方 凛冽
(明确:磬口(qìng) 忙碌(lù) 脂粉奁(Iián) 灼灼(zhuó) 嘻笑(xī) 褪尽(tuì) 朔方(shuò) 凛冽(lǐnliè) )
作者简介:
鲁迅,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我国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家。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主要作品:
小说集《呐喊》《彷徨》
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
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
《雪》一文选自散文集《野草》。
写作背景:
《野草》创作时,正是*发动的“四.一二”反命政变后,白色恐怖非常严重时期,现实的环境异常地严酷。在这部散文集中,鲁迅表现了他对黑暗势力的反抗和*,也表现了他对美好生活和光明未来的憧憬与追求,热烈赞颂现实中的叛逆,不屈服的勇士。《野草》共收录了鲁迅的散文诗句23篇,是1924年9月至1926年4月在北京所作.
1924年岁暮,北方降雪,鲁迅身处北国, 那时鲁迅正生活在北洋军阀段祺瑞统治下的北京。眼前“大风吹雪盈空际”,作者萌发了创作冲动,从眼前的飞雪联想到江南的雪景,思绪在回忆和现实中不断变幻和翻腾。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是鲁迅童年生活的地方。在作者记忆中,对故乡有许许多多回忆。那记忆是温暖的,是美好的。正如江南的雪,雪中美好的景色,让人回味和留念。故乡永远是鲁迅温暖的家,美好的理想是鲁迅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北国,是鲁迅现在生活的地方,现实严酷的环境,作为战士,故乡固然十分美好,让人眷恋,但现在更需要坚定、勇敢、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正因为如此,才有《雪》中描写的绝妙的雪景图。
文体介绍:
本文是散文诗,它是介乎诗与散文之间,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样式.
从本质上看,它有诗的意境,诗的情绪和幻想;从形式上看,它和散文不一样,不分行,不押韵,形式比较自由。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朗读,请同学们边听边展开想象, 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课文给我们描绘了两幅什么样的雪景图?这两幅雪景图各有什么特点,分别是怎么描写的?
明确:一幅是充满温情,色彩纷呈,生机勃勃的江南雪景图。
一幅是昂扬向上、飞腾旋转的江北雪景图。
江南的雪:富于生机、孕育生命、易于消逝
北方的雪:孤独坚硬、不粘连、蓬勃奋飞
江南雪景图:总特征:滋润美艳之至
具体描绘: 血红的宝珠山茶 白中隐青的梅花
深黄磬口的腊梅 冷绿杂草在雪下
丰富的想象: 确乎没有胡蝶 蜜蜂嗡嗡闹着 塑雪罗汉的孩子
北方雪景图: 总特征: 冰冷的、坚硬的、孤独的、灿烂的
具体描绘: 形:如粉如沙不粘连
景:屋上地上枯草上
神:旋风里蓬勃奋飞 曰光里灿灿发光 天宇下旋转升腾
2.你觉得江南的雪与北方的雪有不同之处吗?
作者一反对江南雪景描写时温婉、缠绵的笔调,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再是有脉脉温情的恬淡、和平、安宁的图景,而是一幅雄浑、苍凉的画卷。两幅图形成鲜明的对比。
3.这两幅图相比较作者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为什么?作者从哪句话中表明?
北方雪景图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这里强调的是一种不屈的精神,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 暖国的雪缺乏“冰冷和坚硬”,是一种单调,是一种不幸。“灿烂”是指“北方的雪”,它的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先赞赏的。
4.你更喜欢哪一幅雪景图,你觉得作者只是在写雪吗?其中有没有更深层次的意思?
作者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把江南的雪象征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把北方的雪象征为一种不甘沉沦,昂扬向上,执著抗争精神,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江南的雪是一种温润、宁静的美,但还需要北方的雪在孤独的境遇下独自抗争的精神。
三、揣摩语句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冰冷的”“坚硬的”强调了雪的不屈的精神,是灿烂的,是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形容江南雪的什么特点?)
——这里是指江南的雪孕育着生命,是与轻柔和缓的境界相联系的。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孤独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它还被表现成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它成为了雨的精魂。
4、作者在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的承接中间嵌入一个“但是”,有什么意味?
——作者在看似不需要转折处嵌入一个峻急的“但是”,更加明确了作者的情感倾向,是鲁迅独特的语言风味的体现。
四、结合背景探究主旨
作者向我们描绘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记忆中的故乡江南的雪景,从作者对孩子们堆雪人一段的描绘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理想中温暖和美好事物的追求。另一幅是现实中居处的朔方的雪景。从作者的描绘来看,表现作者对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力与光的赞颂。说到这里老师很自然的会问,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文章呢?作者要表现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呢?请同学们在刚才深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
讨论后明确:作者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品格和战斗精神。(鼓励学生有创意表达,不求统一答案)
布置作业
1、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或段落背诵,下节课检查。
2、自学《<雪>四人谈》,要求:扫除阅读中的文字障碍,结合每篇文章的课后练习理解文章。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好标记。
板书设计
雪
鲁迅
南方的雪景 北方的雪景
↓ ↓
滋润美艳、绚丽有趣不能持久 但是 如粉如沙、决不粘连独立*
↓ ↓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借景抒情、托物言志) 现实中搏击严寒的光和力的赞颂
↘ ↙
主旨:黑暗中渴求光明,在严寒中向往温暖,虽身处孤独而永不颓丧的伟大人格和毫不退却的战斗精神
《雪》四人谈
学习目标
1.能分别找出四篇文学评论的基本观点,并能说出作者提出观点的角度。
2.能从四篇文学评论中归纳出文学评论的一般创作手法。
3.模仿四篇评论的写法尝试写简单的文学评论。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读文章,找观点,比较鉴别,谈体会。
一、 教学导入
我们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与理解。对于《雪》这篇文章,四个作家有四种不同的理解与感受。今天,我们就来比较一下这四种看法与观点。
二、初读课文、领会文意
学生自读四篇评论文章。要求:大体领会每篇文章的意思,有疑问的地方划下来及时问老师或同学。
三、找出观点、辨微观点
请同学找出每一篇评论作者要表达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对《雪》发表评论的?并比较四篇文章有何异同. (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雪〉四人谈》中,几位作者对《雪》的理解和鉴赏,既有许多共同的认识,也有许多不同的见解。请你联系课文说说,有哪些共同的认识,有哪些不同的见解。)
把刚才所找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完成下表:
文章观点角度不同点相同点
读《雪需要联想》鲁迅的内心世界深刻体现了时代和社会的矛盾鲁迅的内心世界具有时代特征时代特征文如其人
灵魂的柔软和坚硬这种内心世界是鲁迅灵魂的“柔软和坚硬”的体现鲁迅的内心世界是鲁迅的性格特征人性特征
简洁精纯的雪江南的雪表现了鲁迅的欢快情绪;朔方的雪表达了鲁迅悲壮的心理语言角度对两种雪都赞美一切景语皆情语
雪的独特之处鲁迅抒发了渴望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艺术魅力、艺术成就对南方的雪是赞美的,对北方的雪是憎恶的
结论这四位作家对《雪》的理解和鉴赏,切入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有许多共同认识。同中有异,异中存同。
四、研读课文、分析讨论
1.《雪》写了两幅雪景,一幅是江南的雪,一幅是朔方的雪,作者对这两幅雪景有无褒贬之处?为什么?
2.“江南的雪”作者采用了工笔彩绘的写法,“朔方的雪”作者采用写意泼墨的写法,这样工笔与写意结合有什么好处?
3.以《<雪>四人谈》为例,说说你对“横看成岭侧成峰”的体会。
4.在这四篇谈《雪》的文章中,你最喜欢哪一篇?(最好能说出一、二点真知灼见)
5.你对鲁迅的《雪》有没有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说出来给同学听听。
五、总结归纳、探究方法
学习了鲁迅的《雪》和后面四篇评论文章,请大家思考这样的问题:你认为要想写好一篇文学评论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和交流,教师及时总结和归纳如下要点。
基本要点:
一、认真研读作品,占有丰富的材料。(前提、基础)
二、有真知灼见。(避免人云亦云,肤浅平淡)
三、确定恰当适宜的角度。(防止大而空)
四、重视写作技巧,讲究语言。(不能抽象干瘪的说教)
五、行文时笔墨要集中,语言要简洁。(忌语言拖沓)
六、结构要明快。(不可勉强、画蛇添足)
七、要有文学评论味。(尽量用形象化的语言)
……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利用前面一节课学习的关于文学评论创作的一般方法,再一次读原文《雪》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文学评论家对鲁迅的散文诗《雪》的评论文章,我们还了解到了写好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今天,我们就想让大家来展示一下我们自己的写作才华,让我们也来做一回小小文学评论家吧!
二、当场习作及展示修改
1.以“我看《雪》”为话题,重新选择某个角度写一篇关于《雪》的文学评论。(350-400字)
尽管每个人对同一部作品的看法可以不一样,但一旦选择了某个角度就应该相对固定,围绕该主题进行写作评论。同学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李允经的原文来写。
《雪》是一篇艺术 魅力很强的散文诗
《雪》是一篇艺术魅力很强的散文诗。鲁迅说过:“我的那一本《野草》,技术并不算坏。”作为《野草》之一的《雪》,艺术技巧是相当高超的,艺术表现也是十分出色的。它的成功之处,似乎可以从下面几方面来探索。
一、谋篇独特。无论写哪种文体的文章,都要先想想应该怎样写,也就是说要“谋篇”,要构思,或者说要打打腹稿,使文章或者作品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白茫茫封盖大地。应当怎样来写它,并通过对它的艺术描写,来表现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某种感受和抒发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酝酿的某种感情呢?这自然会因人而异。如前所述,鲁迅的《雪》,赞美的重点是“朔方的雪”。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呢?也不外是“如粉,如沙”,“大风吹雪盈空际”。那么,仅仅写这些特点就能表现《雪》的主题思想吗?显然是困难的,而要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在“谋篇”上一番工夫。
《雪》的独特之处,在于作者不仅仅写了“朔方的雪”,而且运用想象,扩大了艺术的视野,把它和“暖国的雨”“江南的雪”作了对比描写。作者说:“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这是先拿“暖国的雨”和“朔方的雪”作对比,或者说是以前者来衬托后者。相比之下,朔方的雪不仅幸运而且有一种优越感了。这就隐约地流露了作者对它的战斗丰姿的喜爱和赞赏。然而全文对“暖国的雨”,也仅仅是这样一个挑战性的发问,此外,便不再多用笔墨来看,占全文的大半。但就全篇来看,这依然是一种对比,或者说是一种衬托,是以南雪的柔美来进一步衬托北雪的壮美,从而巧妙地抒发了作者那种渴想暖春,渴求光明;憎恶严冬,憎恨黑暗的思想感情。
对比和衬托是一种艺术手法和技巧。在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见到艺术家把人与人、事与事、景与景作对比,并在这种对比描写中表达自己的倾向和爱憎。散文诗《雪》正是以对比和衬托的艺术手法来“谋篇”,使作者的感情沿着对“暖国的雨”“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的艺术描写,由低潮走向**,由平静走向热烈。
三、想象丰富。文艺的特点是以形象反映生活。在抒情作品中为了赋予抽象的思想感情以生动鲜明、具体可感的形象,作家需要驰骋想象托物取喻、借景传情。鲁迅在《雪》中,恰当地把“滋润美艳”的南雪比作“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突出了它的柔美。江南的春天是在二三月,古人云:“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但作者却借助想象迫不及待地把“蜜蜂们”请了出来:“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在写到朔雪旋转、升腾、奋飞的时候,作者把它比作“包藏火焰的大雾”,“弥漫太空”,接着又说它竟“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这种力透纸背的神来之笔,不正是诗人想象高度发挥的产物吗?
三、哲理深刻。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往往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作品常常充满朴素而深刻的哲理。《雪》的开头和结尾就因为富有哲理意味而发人深思。作者对于雨和雪的的思辨性的描绘实在是耐人寻味的。通篇写雪,劈头却从雨着墨,而结尾又落脚到雨,这是诗意盎然、意味深长的。孤独的朔雪是“死掉的雨”便将转化而为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发挥着它战斗的品格,因而它是“雨的精魂”。战斗将迎来百花吐艳的春天,周而复始,而是已经赋予它时代和社会意义上的一种质变和升华。这就巧妙地寄寓了作者积极向上、战斗光明的精神,也使作品收到了首尾照应、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2.成果展示
先把自己的作品在小组内交流汇报,每一个人都要汇报。汇报完后小组讨论决定那些更贴近文学评论的基本方法的同学作为本小组的参赛作品。老师选择3-5篇文章在大班交流。(实物投影展示)
3.大家一起来修改 在全班展示的作品,首先请所在小组评一评,然后全班同学再来评价修改.
总结:今后大家要知道,我们对同一篇文章不能用一种固定的眼光来看,可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是要合情合理。文学评论其实就是把自己的认识写出来。
课后学习
在进行课外阅读时尝试对作品进行多个维度的解读,不能人云亦云。
综合学习和探究
教学目标
1、评论一部作品,发表自己的见解要有一个明确的观点;
2、了解如何挖掘作品含蓄的内容后面隐藏的思想;
3、学习如何在写作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2、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1. 6 7 2. (6,4) 4 6 3. B(6,7) C(8,2) D(1,1) E(3,9)
三、1.略
2. (1)A(2,5) B(2,2) C(3,3) D(4,2) E(4,5) F(3,4)
(2)画图略。平移后图形为A'B'C'D'E'F',各点的位置:A'(8,5) B'(8,2) C'(9,3) D'(10,2) E'(10,5) F'(9,4)
四、1.提示:用每个柜子所在的行列数编号。
2.大门→熊猫馆→猴馆→老虎馆→狮子馆→大象馆→大门
3.(1)一(2)班:(3,1) 二(2)班:(5,1)
三(2)班:(2,2) 四(2)班:(2,3)
五(2)班:(2,4) 六(2)班:(2,5)
(2)六年级中的某个班。
(3)可能是二(2)班、三(4)班、四(5)班、五(5)班、六(5)班中的某个班。
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李军买了一张电影票,座位是4排5号,用数对表示为(5,4)。张红买了与李军同样一场的电影票,她的座位用数对表示为(7,6),那么张红的座位是( )排( )号。
2.小刚在班上坐在第6列,第4行,用数对表示是( , );小强的位置用数对表示是(4,6),他坐在第( )列,第( )行。
3. ,A点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2,5)。请你写出其他几个点的位置。
B( , ) C( , ) D( , ) E( , )
二、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如下,小海的位置可以用数对(5,3)来表示。根据这一信息,完成下面各题。
小红 小明 小军 小芹 小芳
小东 小林 小丽 小强 小海
小亮 小国 小青 小斌 小平
小花 小惠 小健 小波 小洋
1.小斌的位置用数对( )来表示。
A.(4,2) B.(2,4) C.(4,4) D.(2,2)
2.数对(2,3)表示的是( )的位置。
A.小青 B.小林 C.小惠 D.小平
3.第3列,第3行所在的位置用数对表示为( )。
A.(3,1) B.(1,3) C.(3,3) D.(0,3)
三、操作题。
1.根据所给的数对,把下列场所的位置画在图上。
2.
(1)用数对表示各个字母所在的位置。
(2)画出将图形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并写出平移后图形的各个顶点的
位置。
四、解决问题。
1.下面是某超市的储物柜,你能用数对表示每个储物柜所在的位置吗?
2.星期六,小明来到动物园参观,下面是他的游览路线:(3,0)→(2,3)→(3,8)→(6,7)→(8,5)→(5,4)→(3,0)。请你按顺序说一说小明的行走路线。
3.下面是某校集合时,各个班级在礼堂里的位置图。
(1)说说各年级(2)班所在的位置,并用数对表示。
(2)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x,5),可能是哪个班?
(3)表示某班位置的数对是(5,y),可能是哪个班?
4.在中国象棋的棋盘上,马走“日”。如果马原来的位置在(5,7),最少需要走几步可以到达(6,1)?
4、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英语教案范文精选
《How many do you want?》
教材分析:
1、 本模块学习用how many和how much问数量多少,并会表演在商场购物的简单会话。
2、 学生对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认识可能有困难,应详细讲清。,
学情分析:
1、农村小学英语基础差,学生程度不齐,部分学生发音不准。
2、 学生对购物比较熟悉,会话取材简单,便于练习。
3、 对部分差生需要耐心辅导,帮助他们度过单词关、语音关。
1、学习句型How many bananas do you want?
How much cheese do you want?
Do you like cheese,Lingling?
No, I don,t ,I like cheese.
2、使用how many, how much询问多少。
3、 教育学生在家帮助父母*物品、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
1、说出购物的过程,表演课本对话。
2、 使用how many , how much问多少。
3、 分清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
一、热身复习
学生跟录音机唱Module1中学习的英语歌曲。
二、课文导入
问一个学生的书包是在哪里买的,多少钱,引出单词shop how much yuan need等。
A、学习单词,学生反复跟读后,教师拿出单词卡片,让学生看着汉语说英语,然后看着英语说汉语,检查单词记忆情况及读音是否正确。
B、 SB活动1
先听录音,然后解释句子意思,并解释how many ,how much的用法及区别,提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并详细解释让学生分清楚。
C、小组练习
听几遍录音后,分小组分角色练习对话,教师在课堂上流动辅导,并让优秀学生带动差生练习。
D、SB活动2
先听录音,然后将班级学生分成两组读这两个重点句型。
E、SB活动3
让学生看图,教师先做示范,然后让学生两人一组做练习,并找几组在课堂上做对话。
四、任务完成
找若干小组学生在课堂上表演购物对话,组与组之间比赛。
五、课后作业
A、练习对话。
B、抄写本模块单词。
板书设计:
1、 本模块单词。
2、 重点句型。
3、 重点解释。
评价设计:
教师记分,学生鼓掌鼓励,小组比赛奖分等方法来激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5、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教案
《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下《二元一次方程组》第一课时教案》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通过与一元一次方程类比,学生能够说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含义。
2、学生能够用代入的方法判断一组数是不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3、学生能够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解。
教学重点、难点
一、课前准备
复习引言: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一个有效工具。
思考:
(1)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一类方程?
(2)我们是从哪些方面来研究这类方程的?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回忆研究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一元一次方程的解、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为本课类比研究二元一次方程(组)提供直接经验。
故事导入:康熙微服私访南巡经过扬州,碰到一个牛贩子和两个差役在争执。只听牛贩子跟一个差役说:“你买了我五头牛,三匹马,应付我三十八两银子。”又跟另一个差役说:“你买了我六头牛,四匹马,应付我四十八两银子。”“现在你们总共只付我五十八两银子,那怎生了得?”可是那两个差役蛮不讲理,拒不给钱。康熙见此情景,站出来说:“买卖公平,天经地义。”两个差役见出来一个管闲事的,就蛮横地说:“那你说说每头牛和每匹马的单价。”康熙低头沉思了一会儿,就说出了牛和马的单价。两个差役虽然很是惊诧,但还是拒不给钱。最后,康熙拿出玉玺,两个差役吓得连连磕头谢罪并补上银两。
问:“你想知道他是怎样快速解决的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做皇帝,给两个差役上一节数学课。”
【设计意图】激发求知欲,使学生处于精神振奋状态,注意力集中,为学生能顺利接受新知识创造有利的条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培养创新意识,发展创新能力的目的。
二、实践探索
1、操作分析
(1)用一根长为20厘米的细绳围成一个长方形,请画出示意图。
(2)你所画的长方形与其他同学画的一样吗?
(3)有没有共同之处呢?
(4)如何来刻画这个数量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思维方式探究数学知识、检验数学结论,并自主地运用方程工具来刻画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自主归纳
(1)大家对于这个式子x y = 10熟悉吗?
(2)你能试着给它取个名字吗?
(3)究竟什么样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①m = 3n②x - y = 3z
③5x-y=2④x - 2y
【设计意图】通过提供大量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出发,让学生在增加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自主形成数学概念。
3、类比探索
(2)你能结合所画的长方形说出二元一次方程x y = 10的解吗?
(3)就二元一次方程x y = 10而言,你还能找到它的其他一些解吗?
(4)你能找出一元一次方程和二元一次方程的区别和联系吗?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解来化解本节课难点,同时通过再次与一元一次方程的全面类比,进一步加深对概念内涵的理解。
4、合作探究
(1)如果长方形的长比宽多2厘米,这样的长方形能画几个?你能从方程的解的角度来解释吗?
(2)在上面的问题中,如果长方形周长仍然要求是20厘米,这样的长方形又能画几个?
(3)像这样,把具有相同未知数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合在一起,就组成了一个二元一次方程组,这两个方程的公共解叫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①x y=4②xy=9③a b=3 ④a=8
2x-y=2x y=6a-c=4b a=6
本设计通过数学实验教学,在揭示知识生成规律上,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自己去发现数学原理,从而使理解更深刻。
三、拓展应用:
2、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组,并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找出问题的解。
驴子和骡子一同走,它们驮着不同袋数的货物,每袋货物都是一样重的。驴子抱怨负担太重,骡子说:“你抱怨干吗?如果你给我一袋,那我所负担的就是你的两倍;如果我给你一袋,我们才恰好驮的一样多!”那么驴子、骡子原来所驮货物分别是多少袋?
【设计意图】本题除了可以用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方法来解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决,但似乎较难列出一元一次方程,若列二元一次方程组则水到渠成,从而让学生感悟到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四、归纳提升
1。我们今*要学习了什么?
2。我们是怎样来学习这个内容的?
3。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这个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主归纳、梳理总结本节课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并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与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对比、类比,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方法、数学能力和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五、目标样题
A x=0Bx=1Cx=-4Dx=0
y=0y=0y=3y=1
2。我国古代数学着作《孙子算经》中有“鸡兔同笼”问题:“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你能用二元一次方程组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吗?试找出问题的解。
【设计意图】通过2个样题评价检测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组)概念的理解,特别是进一步加强对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理解,最终达到根据问题的实际意义能找出问题的解。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3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