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

发布时间: 2025-08-15 11:50:57

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

近年来,在高考语文考试中,逐渐把对古诗词的鉴赏列为考试内容,然而学生因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解读和赏析古诗词,常常会在这类试题上失分。如何鉴赏古诗词呢?下面一起来看下!

古诗词是诗人感悟人生、凝聚意象,最终以语言具体地将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作品。在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中,逐渐把对古诗词的鉴赏作为考试内容,但是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去鉴赏古诗词,而导致在古诗词上失分较多。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掌握鉴赏古诗词的方法与技巧,学会从多个角度去鉴赏古诗词,培养学生的整体感悟能力。

鉴赏古诗词,一方面可以探究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从而深入地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则可通过自身的修养和人生体验,丰富诗词的内涵。因此,要提高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正确地去赏析一首古诗词,就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本文以苏教版高三教材的古诗词鉴赏为例,简要解析如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和复习。

(一)抓标题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大多都能够从其标题上看出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以及古诗词的类别,尤其是感怀诗与怀古诗,如苏教版必修二中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我们可以从题目中得到以下信息:一、从题目中可以判断出这是一首怀古诗;二、这首诗所怀之地是京口北固亭。以上两条信息可以让学生更容易找准鉴赏的思路,从而读懂这首诗。

(二)抓作者

一首诗歌,作者本身就是一种信息,因为诗歌表达的是诗人当时的一种心理状态。因此,更多地了解诗人的相关信息,可以更快地读懂诗歌。所谓“诗言志”,意思就是说诗歌表达的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了解作者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容,这也就是常说的“知人论世”。如上文所说的诗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作者辛弃疾。辛弃疾是一个胸怀大志、满腹抱负的英雄人物,曾经率领起义军反抗金国的入侵,立下了许多功劳,但是后来因赵构为首的赵家王朝的屈辱求和,辛弃疾被派往江阴做签判,后来隐居江西。他所写的诗词大多都反映了他空怀一腔忠贞热情却报国无门的悲愤。

(一)进行必要的“死记硬背”

人们常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句话道出了“读”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在进行古诗词鉴赏和复习时,也要熟读成诵,才能学会鉴赏古诗词。在高中语文学习中,如果对古诗词不记、不背或者是记得不深刻、背得不扎实,又怎么能学好语文呢?那么,语文的阅读语感又该怎么培养和发挥呢?

教无定法,在高中古诗词的教学中更是如此。但是,无论怎样的教法,都必然要求学生先将所学的古诗词背下来。在古诗词中,词不同诗,也不如诗易读,背诵起来也更难,但是,教师必须让学生懂得“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的道理,引导和鼓励学生强化对古诗词的背诵。

(二)抓住“重点字词”鉴赏古诗词

在高考中,常常会出现一些字、词的解释题,这类题其实也是古诗词鉴赏中的炼字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古诗词中重点词语的把握。因此,学生只有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对这些重点字词进行解析,才能对其表达的含义和表达的效果做出正确的解析。如陈子昂的《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中“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这句是这首诗的首联,写出了作者在分别时的寂寞心绪,以看似径直却又很自然的方式进入了感情的**。在这句诗中,“银烛吐青烟”里面的“吐”字,以一种拟人的手法,巧妙地将银烛所冒出的青烟以一种形象的方式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受到那种想见离人却相对无言,内心怅然,只有将目光凝视于银烛青烟而出神的神情;而在“金樽对绮筵”中,用一个“对”字,很清楚地表达出作者在面对华筵时,除了频繁地举起金樽而“劝君更尽一杯酒”的思绪外,再没有什么能够勉强相慰的话了。抓住句中的重点词句,可以体会到这句诗中那种“于沉静之中更见别意”的深沉境界。

(三)抓住“修辞手法”鉴赏诗歌

1.比拟

比拟手法包括拟人和拟物,而不是比喻与拟人的统称。拟人就是将物当成人来描写,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就是典型的拟人手法;拟物则是把人当作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如“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这句诗,就是把女孩当作豆蔻来写。

2.借代和借喻

借代和借喻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之处,相同处是它们都是有所代,即借代是用“借体”代“本体”,借喻是用“喻体”代“本体”,但是本体都是不出现的;两者的不同之处就是相关性和相似性不同。如“*派都是纸老虎”,其中的“纸老虎”是借喻而非借代;“黄发、垂髫,并怡然自得”,其中的“黄发”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小孩。

(四)抓住“表现手法”鉴赏诗词

在高中语文古诗词的鉴赏和复习中,也可以从诗句的“表现手法”入手,在平时的考试中也可以从这上面入手做题。

1.将“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就是从视觉和听觉多个角度写景。“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这句诗中,雪、战旗以及战争的场面属于视觉描写,而风声和夹杂的战鼓声是听觉描写,将两者结合起来写出了边塞战争惨烈、壮美的场面。

2.将“远景与近景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第一、二句写近景:微风吹拂着江岸上的细草,竖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月夜孤独地停泊着。第三、四句写远景:明星低垂,平野广阔;月随波涌,大江东流,可谓意境雄浑阔大,不可多得。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表现手法。

(五)抓住“思想感情”鉴赏诗词

诗词有一个特点,就是“寓情于形象之中”,而形象不仅仅是诗人在情感上的触发,同时也是诗人的情感载体,更是诗人情感的表现途径。如苏教版选入的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首诗中,“暗”字形容的是青海湖上的乌云把大雪山都遮住的景象,实则是暗示边疆生活的艰辛和战场的凶险;“黄沙百战穿金甲”这句话,描述的是戍边时间的漫长和战乱的频繁,以及战争的艰苦和激烈,但实则表达的是边疆战士的报国壮志并没有被磨灭。

拓展阅读

1、《李 贺·马二十首》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注释]

龙脊句:意谓马体形大并且脊背上有花纹。铸:铸造。

这一首与同时代作家韩愈的《马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李贺用的是歌的形式,而韩愈用的是散文形式。不难发现:人的怀才不遇俱蕴其中。

这首以“马”为题的,借骏马不得识,比喻人才不得重用。其中也包含着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激愤。

首句,写骏马的长相特点。用“龙”字,点明此马体态的大雄健,又用“连钱”比喻它脊背上的花纹。这些特点,极言此马的不同寻常。第二句,用“白踏烟”字,与首句“龙”字相呼应,生动展现了这匹马银蹄腾空时的情景:只见一片白色,踏一道地雾,有如神龙,飘然轻快。这两句表面上写马,实则写人。马的形象,正是抱负远大、才能出众的贤士的写照。第、四句,写无人识这匹神骏。“锦韂(zhan)”即锦做的障泥,垂掉在马肚两旁的遮挡泥土的布。用华美的障泥来装饰马,可见主人对马的爱护。爱马来自主人的慧眼。但是现在则是无人识宝马,无人爱惜它,听任它蒙尘受辱。显然人哀叹的是“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结句作者说:没有人给马铸金鞭。翻新一层,言外之意是说,让马发挥其作用是不可能的。“无人”与“谁为”并用,激愤不平,回荡字里行间。十分清楚,人是在以马的遭遇作喻,抨击贤材不得识重用,甚至蒙受流言蜚语中伤的社会现实。

[1]名句:“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2]托物言志。[3]语言含蓄。[4]采用比兴手法。

2、《戴·江阴浮远堂》注释与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①江阴:今属江苏。

②横冈:指君山。

③浮远堂:位于江阴君山之上,下瞰长江,北眺两淮。是宋时一郡胜境。其名取苏轼《同王胜之游蒋山》中“江远欲浮天”之意。

④淮南:今江苏、安徽两省长江以北、淮河以南之地。南宋与金议和,划淮为界。故由长江南岸的江阴北望中原,要从淮南看过去。

(公元1167年—?),南宋著名江湖派人。字式之,常居南塘石屏山,故自号石屏、石屏樵隐。天台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一生不仕,浪游江湖,后归家隐居,卒年八十余。曾从陆游学,作品受晚唐风影响,兼具江西派风格。部分作品抒发爱国思想,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意义。

江阴位于长江南岸。长江以北,淮河之南,为江淮平原。时南宋与金议和,划淮河为界。一日,当人登上江阴君山,在浮远堂登北望,江淮大地尽收眼底,曾经沦陷的扬州等地满目疮痍,人不禁感慨万千。国土沦陷令人忧愤,望之则不忍,避之又不能。人的心里强烈的矛盾和痛苦,恰恰表现了人强烈的爱国情怀。尤其是“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用语平淡,构思奇巧,感情诚挚,意婉转。同人《盱眙北望》中的“难禁满目中原泪,莫上都梁第一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3、《宋之问·渡江汉》

岭外音书断,经冬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

音书:犹言音讯。:又。历:经历。怯:惧怕。这里以 “怯” 字写出人渐近故乡时的真切而生动的矛盾心理。

宋之问,初唐人。在歌创作上,与沈佺期齐名,号称“沈宋”。他的讲究声律,对仗工整,藻华美,在唐代近体的发展史上起过一定作用。这首人被贬泷州之后所作。虽则这次贬斥对人而言极不光彩(因媚附武后男宠张易之遭贬),但人抒写的这种特殊心理状态,却有极大的典型性和普遍性,往往能引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

这是宋之问从泷州(今广东罗定县)贬所逃归,途经汉江时写的一首

前两句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贬斥蛮荒,本够悲苦了,何况又与家人音讯隔绝,更何况又是在此境地里经冬历春,捱过漫长的时间。人将空间的悬隔、音书的断绝、时间的久远这层意思,依次层递,逐步加以展示,这就强化和加深了贬居蛮荒期间孤孑、苦闷之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断”字“”字,似不着力,却很见深意。作者困居贬所时那种与世隔绝的处境,失去任何精神慰藉的生活情景,以及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都历历可见,鲜明可触。这两句平平叙起,从容承接,没有什么惊人之笔。其实,它在全篇中的作用很重要。有了这个背景,下两句出色的抒情才字字有根。

下两句表面看有违常情,但在这里却是合情合理的,作者贬居岭外,一面是思念家人,另一方面也担心家人因自己而遭不幸,表现了作者的担心。正是这种不合理才真切地表现了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这种抒写,是真切、富于情致和耐人咀嚼的。

[1]名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2]形象鲜明,具有层次感。[3]写景抒情结合。[4]状写矛盾心理真切、传神。

点击查看更多高三古诗词鉴赏复习策略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4077.html

热门阅读

  1. 国旗下的讲话孝敬父母尊重长辈演讲稿
  2. 开学典礼小学教师发言稿
  3. 消亡杂文随笔
  4. 散文:感恩生活中遇到的人
  5. 难忘的艺体节开幕式征文600字
  6. 别放弃你的期待随笔
  7. 早上好周末愉快祝福语201
  8. 三八妇女节送给女同事的祝福短信精选
  9. 沁园春雪练习答案
  10. 有关念旧的诗句摘抄
  11. 肉麻经典短信语句
  12. 《早》第一课时教学反思范文
  13. 失去的感情个性签名
  14. 《散心》读后感
  15. 2016年圣诞节甜蜜祝福语
  16. 老师的感人故事
  17. 感恩节经典句子
  18. 给老师结婚祝福语汇编荐读
  19. 201给员工的新春祝福短信
  20. 护理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21. 乱如思情感美文
  22. 古代关于腊八节的诗歌
  23. 201年三八妇女节微信祝福语精选
  24. 民主评议经济发展环境的自查报告
  25. 血玲珑读后感
  26. 2016年中秋节快乐祝福语短信
  27. 弃土协议书范文
  28. 方法总比困难多读后感范文
  29. 在一次月考总结段会上的发言稿
  30. 寒假大学生社会实践报告参考范文
  31. 唯美伤感句子摘抄大全
  32. 第二学期美育个人工作总结范文
  33. 《我高兴我快乐》大班心理健康教案
  34. 长相思诗句
  35. 唯美爱情诗句七字
  36. 坛子里养乌龟歇后语
  37. 人搞笑小品剧本《招聘》
  38. 中国梦的句子
  39. 与雪有关的诗句
  40. 四大美女的浪漫情怀优美散文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