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歌子的教案设计

发布时间: 2025-07-21 21:14:41

渔歌子的教案设计

教师简介

1996年毕业于南平师范,小学语文高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多次在市、区课堂教学比武和演讲赛中获奖;一直致力于语文教学实效性的探究,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形成自己自然质朴又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

古诗词是我们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作者将自己的悲或喜、情与物,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渔歌子》这首词生动地描绘了大自然生机勃勃的优美春色和垂钓时那种悠然自得的意境,情景交融,显示了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重点抓住词眼“不须归”,展开教学活动;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创造性地使用文本,通过引导学生朗读、思考、想象、表达等实践活动,理解词的内容,感受词的意境,欣赏词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目标

1、读通读顺全词,理解大意,感受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有感情地诵读全词,背诵全词。

3、引导学生体会古典诗词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经典文化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想象,体会词的意境。

2、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词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文字之美。

教具准备:

1、音乐 2、图片 3、作者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学,感知词的内容

1、由张志和的别号——“烟波钓徒”引入教学,板书揭题。

2、生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3、正音,认读“箬笠” “蓑”。指导生字书写,掌握“塞” “鹭”的结构特点。

4、齐读全诗。

二、质疑细学,体会词的内容意境

(一)议词眼,初步体会“不须归”的含义。

(1)“不须归”是什么意思?相机理解“须”的含义。

(2)提出问题:为什么作者觉得没有必要回去呢?

(二)引导想象,体会词的景色之美

1、一读全词,发现美景之多。

2、二读全词,描绘景物色彩之美。

引导学生将色彩与景物联系起来,体会词的色彩之美。

(1)找出词中已有的白、青、绿三种色彩。

(2)体会隐藏在“西塞山、桃花”等字词后面的色彩。

3、三读全词,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画面,展开想象,学会用上排比、拟人、比喻等手法,将心中的画面说具体,体会景物动态之美。

4、议一议,将感受到的色彩之美、动态之美,较完整地描绘出来。

引导生用上“我喜欢这( ),你看——”的句式

三、品悟词眼,感悟词人心境

(一)品读词句,体验意境之美 。

1、重点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1)通过朗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2)运用个别读、小组读、齐读等不同形式的朗读,开展朗读训练。

2、引读一二两句。

(二)解读词眼,体会“不须归”的情怀

1、创设情景:远山传来悠悠的呼唤……面对此情此景,张志和的感受怎样?请用词中的句子的回答。

2、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斜风细雨不须归”意境。

3、深入理解“不须归”。

(1)简介张志和生平。

(2)小结。

4、齐读全词

四、多种形式诵读,演绎心中的《渔歌子》

1、师生合作,学习多形式的朗读

(1)师生配合读,引导体会诗词一咏三叹回环复沓的表达方法。

(2)生生配合读,选择自己的伙伴一块儿读 。

2、启发学生把板书补充完整,改编成童谣。

3、师生合作,利用童谣引读全词,诵读《渔歌子》。

五、总结全词,布置作业。

西塞山前

白鹭高飞

桃花流水

不须归 鳜鱼正肥 乐而不归

青青箬笠

绿绿蓑衣

斜风细雨

拓展阅读

1、古代诗四首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朗读并熟练背诵。

4. 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第一课时 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观沧海 曹操 一. 导入新课

曹操,字盟德,东汉末*家、军事家、诗人。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 阔大*襟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并思考: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实的?哪些是想象的? 3. 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怀?

学生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三. 研读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 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次北固山下 王湾

一.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 此乡愁成了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2. 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三.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选悬”是怎样的情景。如 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四. 作业 背诵这二首诗。

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

一.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东坡有诗:“欲把西湖比西,淡妆浓抹总相 宜”白居易的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二.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2. 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三. 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 “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手,燕是春的信 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 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 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一、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出色地 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的悲哀。

二、 感知内容 师范读,学生仿读。

随着老师的描绘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体会思乡之情。然后交流自己想象 的画面。 四.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

存在。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五、拓展延伸

1. 将收集的诗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2.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 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2、古代诗四首

1、背诵诗,了解作者;

2、读懂诗的内容,能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改写诗,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学步骤: 学建议:

1、 以诵读贯穿学诗的全过程,创造浓郁的学诗气氛;

2、 重在读懂诗词,培养学生再造想象和联想的能力;

3、 师要启发、诱导,排疑解惑,讲得精练,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说出自己的体会。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长廊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同学们都读过哪些古诗词?

学习古诗词的要求:诗的语言凝练生动,我们学习时要能成分发挥自己的想象,从有限的文字中想象出诗中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感情。

二、学习《观沧海》

1、 请学生谈谈对曹操的了解情况。(师结合学生发言补充介绍本诗写作的历史背景,并简要说明《三国演义》中的曹操与历史上的曹操形象的区别。)

2、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吟诗的片段:曹操站在高山之巅,面向大海,目光深邃,高声吟咏《观沧海》,让学生在强烈的视听效果*下初步了解诗内容,体会诗意境。

3、 学生多种形式读,并对照注解疏通诗的意思。

4、 师出示检测题:

《观沧海》的作者是 时期的 ,全诗以“ ”字统领。先交代观景地点 ,再具体写了 、

、 等景物,其中实写的句

,想象的诗句是 。使用了

修辞方法,这样写的作用是 。

5、 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的理想展开讨论:上述内容的描写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6、 学生谈谈自己最欣赏诗中的哪些诗句?

7、 运用联想,用自己的话具体描述诗所展示的图景和情怀。

8、 师生共同朗读,总结赏析写景抒情类诗的基本方法:

朗读(感知诗中内容)——想象(身临诗中之境)——联想(体会诗人之情)——品味(欣赏语言意境)

三、学生根据《观沧海》的学习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自学《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第二课时

一、背诵前三首诗导入,本课学习两首词

二、简介词的知识和辛弃疾

三、读词,读准节奏和停顿

1、 师范读

2、 生跟读再自由读

3、 指名读,师生共评

四、释义,把握内容

(一)学生再读全词,思考:

1、 词人这次夜行的路长不长?从何看出?

2、 为什么要夜行?猜测这时上什么季节?

3、 和他一起说丰年的会是谁?

4、 下片一开始就说“七八个星天外”,这意味着什么?

5、 知识“两三点雨山前”,词人着急吗?

6、 骤雨将至,避雨的路他可熟悉?“忽见”二字说明什么?

(二)用自己的话叙述上下片的内容,说说这首词表达词人怎样的心情? (《天净沙•秋思》在上面已比较阅读过,留给学生自学、背诵。)

五、布置作业

1、 背诵默写这五首诗

2、 课外收集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一次有关古诗词的活动课。

3、古代诗四首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襟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

——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描写的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1.有节奏地朗读诗

2.通过自己的合理想像体会诗的深邃意境。 3.用口头语言描绘想像的画面,营造意境。 学流程:

一.文学常识介绍

李白(字、号、年代、小李杜) 李白及其他作家的送别作品 体裁:七言绝句

送别诗 二.释题

人物、事件、距离 三.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自读、齐读)

要求:读准字音,把握节奏,找出压韵的字

2.再读课文,找出文中写到的景色(杨花、规) 3.景物的特点

杨花:百花凋零的暮春景象之一 规:啼叫声哀鸣(不如归去)

4.眼见飘坠的柳絮,耳闻规哀鸣,本已撩人愁思,却又传来好友被贬的消息。(事件)5小结:此景暗含了友人漂泊远方的羁旅之苦。

6.友人远去,诗人的情感何以寄托?(我寄愁心与明月) 7.再读课文,表现对友人的思念与同情。

四、拓展

1.借月表达思念之情的句 如:明月却多情,随人处处行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假你是月亮,到了龙标。你将会对月亮说些什么。 五.学生小结

六.布置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练习:

一、

观沧海

东汉

四言乐府

登山望海 次北固山下

唐朝

五言律诗

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唐朝

七言律诗

赏花观鸟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元曲

悲秋思乡

第二课时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 • 秋思》(马致远)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首联:诗人在船上,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劳。

颔联:船上所见景色。“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又为“江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即将是天亮时的情景,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太快了,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尾联:诗人离家已久,尚不能归,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传递家书了。这首五言律诗四联之间,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②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讨论明确]: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优美。

4、作业:

收集相关名句,进一步体会思想感情。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的悲哀。

2、感知内容

师范读,学生仿读。

②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3、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4、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多。

5、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6、后反思:

《观沧海》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句是① 。展现大海宏伟气魄和博大胸怀的句是② 。描绘大海吞吐日月、包孕星辰的雄浑景象的诗句是③ 。诗中描写实景的句是:④ 。诗中描写想象的句是:⑤ 。运用互文的句⑥ 。与诗正文内容无关的句:⑦ 。统领全诗的句:⑧ 。

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⑤(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⑦(幸甚至哉,以咏志。)⑧(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6《钱塘湖春行》中颌联是:① 。颈联是② ,名句是 ③ 。描写西湖花草美景的句是④ 。描写初春景象的句是⑤ 。诗中描写莺燕舞的名句⑥ 。既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又表达诗人赞美之情的诗句:⑦ 。表明观景处所的诗句是:⑧ 。请写一句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著春泥”的修辞一样的句:⑨ 。以对偶、拟人写出西湖早春生机蓬勃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的句:⑩ 。诗人出游的季节是早春。从文中的句中⑾ 可以看出来。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③(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④(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⑤(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⑥(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⑦(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⑧(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⑨(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⑩(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⑾(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次北固山下》一诗的颔联是① 。颈联是② 。最能突出地表达漂泊在外的游对家乡亲人深切思念之情的句是③ 。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④ 。描写江上景色的句是⑤_ 。运用对偶的名句是:⑥ 。运用问的名句是:⑦ 。既写出了实景之美,又表现了虚景的壮阔的句:⑧ 。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②(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⑤(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⑦(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⑧(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天净沙·秋思》中直接道出天涯游之悲的句是① 。能侧面表现游长期漂泊异乡的诗句是② 。词的主旨句是③_ 。从正面衬托游的悲秋思乡之情的句是④ 。程远远在异乡,面对晚霞中森林的奇异风光,心想:加拿大的景色确实迷人,但远离故土的滋味实在是不好受。感慨之中,马志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名句 ⑤ 不觉脱口而出。

①(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③(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④(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⑤(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古代诗四首

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

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的意境美,感受诗的语言美。 【学难点】:

引导学生进入诗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内容。 【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师艺术地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的特点。 【课时安排】:二课时 课前预习:

1.给生字注音。(10个以上) 2.试读课文。(3次以上) 3.划分各首诗的朗读节奏。 4.了解作者和作品,包括: (1)解释题目的含义。 (2)简介作者和作品。 【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要点]《观沧海》《问王昌龄左迁龙标言有此寄》

一、导语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观沧海》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家、军事家、诗人。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2)作品简介

题目《观沧海》中,“观”的意思是“远望、眺望”,沧海:大海,这里指渤海。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

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或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要求准确整齐,有节奏感

3.整体感知课文

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内容。补充内容: 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难点点拨: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 4.合作探究

(1)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3)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怀?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重点提示: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观”字统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主题: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难点点拨: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当时曹操已削平北方群雄,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纺一北方,如果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就可以实现荡平宇内,一统天下的宏伟目标了。)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表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阔大*襟。 5.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怀和豪迈的气概。 6.背诵全诗.

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学目标:

1.了解诗体知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2.诗写景的目的:寓情于景,为抒情铺垫 3.杨花、明月、规三意象 4.诗人的形象 学过程:

导语:唐诗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诗是唐代文学艺术的代表形式。唐代是我国诗发展的全盛期。唐代诗人众多,仅传下姓名的诗人就有2300多,仅《全唐诗》中收入的唐诗就有48900多首,一个人每天背一首,得用130多年。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诉说悲欢离合,唱远大理想,揭露社会黑暗,赞美大好河山,总之,唐诗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唐诗,领略一下唐诗那醉人的风采。

一、文学常识:古体诗和近体诗

在唐代,人们把较少格律限制的诗叫古体诗(格律:诗、词等关于字数、句数、对偶、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把唐朝时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称为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最初都是唐朝人的说法,古体诗因产生年代早,相对于唐朝人已经是古代的诗体了;格律诗在唐朝时是刚刚成熟的,相对于唐朝人来说是“新近”产生的,所以唐朝人称它为“近体诗”。我们现代人不过是沿用了唐朝人的说法,实际上“近体诗”离我们不但不近,反而已相当久远了。)近体诗又分为两类:律诗和绝句。 古体诗 近体诗

形成年代 唐代之前 唐代 格律要求 较少限制 限制严格 形式分类 古诗,古风 律诗,绝句 举例 登幽州台 送杜少府(律);闻王昌龄(绝)

二、读:语速,语调,节奏

三、文学常识:李白,字太白,自号清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世称“诗仙”。

四、释题,背景 1.标题: 闻:听说

左迁:迁,调动官职,一般是升官;古人以右为尊,左迁就是降职

寄:寄托,托付

2.背景:诗人王昌龄于天宝8年被贬偏远之地,当时李白正在扬州,听说此事,便写下此诗,寄托对朋友的牵挂。

五、赏析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杨花,规的啼鸣(不是规)。 2.写这两个事物的作用是什么? (1)点明时令:暮春时节

(2)渲染气氛:黯淡、凄楚的气氛 杨花:漂泊不定,如友人的身世;

规啼鸣:离愁别恨,与友人分离的痛苦 (3)烘托心情:痛苦,痛惜,悲痛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情感。写景是为抒情铺垫(准备)。 5.第一句是写景,第二句是叙事。“闻道”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闻道:听说。表现了作者的惊惜之情:友人已经走了,而且已走了很远,而且是受了贬谪而走。

四、布置作业

默写诗《观沧海》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第二课时

学内容:《次北固山下》、《天净沙

秋思》

一、《次北固山下》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

作者王湾,生卒年不详,只知道他是洛阳人,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以后曾往来于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题目《次北固山下》中,次,是停泊的意思。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介绍律诗的有关知识:

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四联。 押韵,每联的尾字押韵。押韵的字叫韵脚。 颔联、颈联一定是对偶句。 3.朗读指导与训练

(1)把握五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五言诗一般是三个节拍,二二一或二一二。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4.合作探究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a、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 b、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 5.背诵全诗.

二、《天净沙 秋思》 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

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代四大戏曲作家。 从诗的体裁看,《天净沙 秋思》是一首散曲。“天净沙”是曲牌名,相当于可以填词唱的乐谱;“秋思”是题目,意思是秋天的思念。

马致远的散曲,以小令《天净沙·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之为“秋思之祖”。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的悲哀。 2.朗读指导与训练

(1)划分这首散曲的诵读节奏。

提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师范读,学生齐读,整体感知 3.合作探究 (1)《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些都是凄清、悲凉、感伤之景。 点拨:“小桥流水人家”是以乐景反衬哀景,“小桥流水人家”虽好却不是自己的家乡,有家归不得,更加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2)哪句可以作为点睛之笔,道出了游的情怀? 断肠人在天涯。

提示:断肠人,指长期漂泊在外的游

(3)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通过凄清、悲凉、感伤的秋景描写,表现羁旅游的孤苦寂寞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4)根据诗内容展开想象,写一段描述性的文字,字数150字左右。 深秋,夕阳西下。古道上,一个风尘仆仆的游正踽踽独行,陪伴他的惟有那匹衰瘦的老马。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将要归巢的乌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之上的小桥,看到溪水流经的几户人家,炊烟袅袅,充满幸福温馨,而他此刻却有家难归,眼看太阳就要落山了,自己今夜又要投宿在何处?独自承受长夜漫漫,怎么能不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4.背诵全诗.

三、布置作业

1.默写诗《次北固山下》、《天净 沙秋思》

5、古代诗四首

1、铺垫认知的台阶――疏通文意。上网或查书检索五首诗的含义,了解作者的身世、诗创作的背景,查字典解决不认识的字词。

2、激发探究的欲望――标出每首诗每行的最后一个字的拼音,探究乐府诗、律诗、词、曲在表现形式上的规律。

2. 学重点/难点

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3. 学用具 4. 标签

一、品味诗情美――吟读《观沧海》,体会作者豪情。刘勰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因此一入课即紧紧抓住作者情感的抒发点上去感悟、把握每首诗的基调,为深入理解诗内容作好铺垫。

置小组学习活动:五首诗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哪些诗句中看出?划出关键句。

《观沧海》--“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次北固山下》――“归雁洛阳边”,思乡。

《钱塘湖春行》――“最爱湖东行不足”,抒发了诗人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的喜悦之情。

《天净沙·秋思》――“断肠人在天涯”,枯、老、昏等修饰词,表现了萧条寂寞悲凉的情绪。

重点以《观沧海》为例进行示例分析:

1、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引导仔细观察、阅读文本,自主学习。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学生体会:一切景语皆情语,状物是为了言志。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还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这一句已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情呢?两句炼字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强调,并且用“生”和“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感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江春入了旧年将赶走严冬,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被称为千古名句。

第二课时:授《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三、体会诗意美――联读比较赏析《钱塘湖春行》的诗内容。

1、调动积累:运用联想将原来学过的诗文来为该诗作注脚,用散文去诠释诗句。本单元中,朱自清的《春》中的“春草图”、“春花图”跟《钱塘湖春行》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几家新燕着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有异曲同工之妙。启发学生回忆背诵,比较两种表现方式的异同,解读、理解律诗的特点,欣赏律诗的声律和声韵之美,积累诗句。朗读品味对偶句,读出韵味。

2、插页补充:“欲把西湖比西,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池塘生春草,园柳变禽鸣”(谢灵运的《登池上楼》);“昨夜一霎雨,天意苏群物。何物最先知?虚庭草争出。”(孟郊的《春雨后》);“百草竞春华,丽春应最胜。少须颜色好,多漫枝条剩。”(杜甫《丽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白朴的《天净沙·春》)以上几首诗中,哪些地方与《钱塘湖春行》有相似意境,进行比较阅读?

3、研读与赏析:“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四、析词补白――重点欣赏《天净沙·秋思》中炼字美。

1、探究想像:作者一字一景,惜墨如金,曲中出现的景有哪些?给读者的感觉是怎样的?为什么?

讨论明确:小令的前三句,18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顿生色彩,都带上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全篇纯用白描勾勒出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愁苦之情。

2、阅读比较:元代词曲作家白朴的两首《天净沙》小令: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天净沙·秋》)“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天净沙·春》)在情绪上与《天净沙·秋思》有何异同?

3、改写:如果把修饰语和中心词略加改动,让诗的情绪变得清新、喜悦,如何改?

4、析词补白:诗句的简洁,为读者创了丰富的想像空间,正像绘画和书法中的 “飞白”,让人产生无穷的联想。请学生想像语词之间的关系,为这首小令补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小令体现的意境表达出来。可以画、可以讲故事、可以配乐朗诵、可以翻写新诗或者散文。

六、让学生总结学习古诗的方法。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点击查看更多渔歌子的教案设计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37083.html

热门阅读

  1. 工作散漫效率低的检讨书
  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计划
  3. 望月思乡的古诗
  4. 98次磨砺励志美文
  5. 圣诞卡片温馨祝福语
  6. 2016年励志高考祝福语精选100句
  7. 安徒生童话故事第:两只公鸡中英文版本
  8. 聚散离分诗歌欣赏
  9. 《湖心亭看雪》教学片断案例分析范文
  10. 英语学习计划范文
  11. 保安公司2019工作计划
  12. 语文三年级下教学设计
  13. 文职人员毕业生个人简历
  14. 最后一次测验美文
  15. 老爸的黑暗料理随笔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