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朗诵稿

发布时间: 2025-07-12 00:02:31

沁园春雪朗诵稿

*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欣赏一、

启功亲传大弟子李传波书法《沁园春雪》

李传波,1961年出生于山东曹州,号东山墨人,1990-1998年曾拜师于爱新觉罗启功先生门下,既博采众家之长,又醉心发展启功体书法。经过不懈的苦心专研,形成了形似神似启体又有一定独创的新体,得到了国内外业界书画收藏者的好评。现任香港文联书法家协会副**,北京影视研修学院客座教授,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国窖1573品牌战略顾问,北京轩易德书画院副院长。

传波先生血管里流动的是山东人的血液——豪迈而不失谨细,粗狂而不乏温情。其书法作品充满着书卷气和贵族气。他的字结构潇散洒脱,强调书写性,如行云流水般地收放自如,又从容不迫,气定神娴,好似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般柔和荡漾的节奏,给人以安静祥和的美;点画简洁凝练,质朴清新,既笔笔到位,又不做过多的小动作,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自然美。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欣赏二、

国宾礼书法家观山书法《沁园春雪》

观山,原名田观潮,当代著名的书法家,国务院国宾礼*书画艺术家,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理事,中国书画界联合会会员,国家品牌战略委员会副理事长,观山老师曾多次参加国内外知名书画大赛并获奖,曾受邀在韩国、日本、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等地举办书法展览,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赞扬与推崇。

古人有“阳气生则华壁立,阴气升则风神汰”之说,艺术价值体现在作品意蕴与人文精神之中。观山先生注重字内功与字外功兼修养蓄,技艺日臻成熟。观其书法,有入木三分之感,一派阳刚之气,每字之间结构相得益彰、疏密恰到好处,整幅作品气象浑穆、魄力雄强、俊伟挺拔,给人一种君子风度和文人气质,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浓郁的书卷气和诗意美。字体的造型、点划的聚散、行气的贯穿,上下承接气势磅礴又匠心独具,无不体现刚强的禀性和大将风度。

沁园春雪书法作品欣赏三、

国家一级书法师石开隶书作品《沁园春雪》

石开,原名张佩华,山东人氏,人称鲁人石开,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多年来致力于书法创作,十年磨一剑,石开老师的全部情感也与书法艺术融为一体。如今的石开老师,已经成为当代颇具影响力的书法名家,是文化部评定的一级书法师、一级美术师,并享有国礼书画家的称号,同时还是文化部中艺卿书画院书画家,国家品牌战略文员会理事。另外,石开老师还曾被评为当代画坛最具影响力的十大名家之一。

石开先生的作品,传承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笔墨精神,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结合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古今大家之精华,既有传统经典的高古之气,又兼具现代生活的奔放跌宕的时代气息,有着独特的个人风格。

先生执笔成隶书,师古而不泥古,他善于创新,横划波折时有时隐,波折时如轻浪涌,平直时如投枪,这种创造,让隶书在俊美之间,又生出几份坚韧,把书法的雄峻与宽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富有现代审美情趣的风尚。换句话说,更清新悦目,也更加启智养心,富于文化气息。所以说石开的隶书,是隶书的一派新风,极具品质价值。

拓展阅读

1、教学设计精选

知识目标:

1、写景、议论、抒情的表达方式

2、背课文、默写课文

能力目标:

理解背景、把握大意

教育目标:

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树立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念

重点、难点:

理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录音机

课时安排:

一、题解与背景: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他的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指挥才能被世人所公认,他的文学才华也同样被世人所称道,尤其是他的诗词更是表现出了很高的文学修养。

1936年2月,***率领长征部队到达陕北,领导全*和全国人民展开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伟大*。一次,*曾于一场大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之后,写下了这首诗词。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首词分上下两阕,各写什么?

上阕:描写北国

下阕: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

三、研究下列问题

1、总写北国景的句子是?

2、作者以“望”统领下文,都望到了什么?

(长城、黄河、山脉、高原)

这些景观大势磅礴,显示了诗人博大*怀、雄伟的气魄,是实写。

3、你认为以动写静的句子是哪些?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4、哪几句是虚景?

5、“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

6、作者用一个惜字统领全文、评价历史人物,包含着什么样的感情?(惋惜、委婉批评不足)

7、怎样理解“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抒发了作者作为**家的伟大抱负)

四、反复课文并能达到熟练成

五、作业:

1、查找资料。抄录一首*的诗词并谈谈你的理解

教学课后记:

学习中让学生分组讨论,理解较好。好学生一般都能当堂背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内容

1、背默写这首诗词

2、交流所抄录的另一首*诗词并谈谈自己的理解

3、学生评价

二、阅读课后诗《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并比较两首词的异同点

这两首诗共同点都是写景,都有雄壮的气势、豪放的风格。前者是借景抒怀之作,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诗人作为**领袖的豪情壮志;后者是写景叙事之作,描写行军的一个场面,表现工农红军一往无前的战斗气概;前者上片写景下片议论,后者上片写景,下片叙事。

前者写的是北国景,壮阔而美好,并有诗人的想象,后者写的是南国景,虽有气势而难与前者相比,只是展现眼前的实景。

三、理解《》的艺术特色(小组讨论)

1、这首词是怎样把写景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

(上片写景大气磅礴,气象雄浑而有寓情于景,句句洋溢着热爱祖国山河的豪情;下片议论,有上片之景而产生感情有祖国的壮丽山河想到无数英雄为之倾倒,并对历代英雄人物加以评说而寓情于议,蕴涵诗人对祖国的深情以及充满自信的情怀,最后一句由评论落到赞扬,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的豪情壮志。

2、这首词语言上有什麽特点?

这首词语言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

(望、看、惜——贯穿全文;飘、舞、驰——动词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对偶等修辞方法)

四、当堂进行练习或做《目标检测》

教学课后记:

本课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加以适当引导。学生基本明确了诗歌中运用几种基本表达方式的必要性及运用修辞的好处。

2、教学设计精选

1、知识目标——通过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长沙原文来培养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2学情分析

本校学生为一般高中学生,学习习惯和语文诗歌基础较薄弱

3重点难点

1.通过品味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意境。

2.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气概。

3.从意象的角度了解关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写。

4.领会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学会把握诗歌上片的主要内容

2.领会诗歌上片写景的手法及其效果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鉴赏诗歌的四副图景

(一)读欣赏

⒈结合欣赏*手书《长沙》,听读录音。

⒉学生结合注释自由读,抓住关键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

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停顿,突出领字作用。"看"字所领7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慨叹之情。"恰"字所领7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体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如"独""立""洲",把握"看"和"忆"等起贯穿全词作用的词语,展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领悟,在反复读的基础上,力求背全篇。

(二)整体感知

思考:这首词描述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各幅画加个小标题吗?

讨论、明确:

描述了四幅画面: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四、再读课文,诗歌鉴赏

(一)写壮景,抒豪情

⒈研习"湘江秋景"图("看"字所领的7句)

提问: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的呢?

明确:远眺: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静)

近观: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静、动)

仰视:鹰击长空(动)俯瞰:鱼翔浅底(动)

总写:万类霜天竞自由

小结:远近结合,总分有序,动静交错,红绿辉映,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⒉研习"中流击水"图(最后三句)

品读"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想象词人当年曾和同学旧侣,在激流中奋臂划水,掀起的浪花甚至阻挡了飞速前进的船舶的情景。

讨论:"中流击水"这一情景蕴含着词人怎样的感情?

明确:"中流击水,浪遏飞舟",采取象征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含蓄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谁主沉浮"的问题。

(二)对比手法的运用

词中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⒈"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

⒉"鹰击长空"与"鱼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

⒊"同学少年"与"万户侯"是与明处对比

⒋"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压迫(未在词中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三)极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有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争"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用"击"而不用"飞",准确的表现了鹰的矫健身姿;用"翔"而不用"游",精当的描绘出游鱼在水中轻快自如、像鸟一样盘旋的神态。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下片主要内容

2.领会整首词的情感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鉴赏下片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地了解了*的《. 长沙》,我们介绍了*的生平及其著作,还简单的分析了词的上阕,下面我们就接着来学习这首词的下阕。

首先让同学们读一下下阕,然后思考一个问题,上阕和下阕有什么联系?

总结明确:上阕写今日之游,眼前之景,指出问题,引起回忆。下阕写昔日之游,忆过去峥嵘岁月,回答上阕提出的问题。

那么“同学少年“时怎样的意境呢?

“风华正茂”——青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气概何其大也!

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小结:归纳一下这首词的主题是什么?

明确:本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生活的回忆,抒发出**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3、教学设计精选

学情分析:在长沙优秀教学设计中高一的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静女》、《氓》、《离**》、《短歌行》等诗,对一些基本的手法,如比喻、拟人、借景抒情、动静结合等都有所了解,掌握了基本的读诗的方法,但是未能很好地读懂诗词而词又是刚接触的一个新的内容,学生对主旨的把握就更加有难度了前一阶段,我们已向同学们介绍了词的相关基本文学知识,并且了解了读词的方法,即从诗人、诗题、注释、诗文四个方面着手鉴赏诗歌,在鉴赏诗文时特别要注意划分“起——承——转——合”四个层次,连贯地来理解诗的主旨本课主要是检测同学们对读诗方法的掌握程度以及对诗歌主旨的把握程度另外在前一阶段的诗词中,发现学生们一般不会投入情感去,这对诗歌的理解又是另一个障碍本课希望通过各种读形式来培养一定的读能力,以读促理解。本长沙教案的教学课型为新授。

1、知识目标——通过长沙教案学会划分诗歌的层次,再通过长沙赏析来层层深入地理解诗歌

2、能力目标——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通过长沙原文来培养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的那种以国家为己任的伟人气概

1、自主——合作学习法

2、读法:通过配乐读、情景读来助理解

课时安排

1.这一份长沙教案的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

一、导入

(知人论世:你们了解***吗?)

师作补充引入:*一生酷爱古典诗词,在他一生中,大量阅读古典诗词,据中南海*图书管理员统计,*生前认真批注、圈画过的诗词总计在1590首以上,一般性翻阅、欣赏的至少在2000首以上,凭记忆手书的有117首,其中有许多长篇叙事诗“*在打仗时是‘用兵真如神’,而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上,则是‘用字真如神’”今天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一首著名的《.长沙》

二、整体理解

1、配乐读,划分本诗“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引导提示:

起:“独立寒秋”到“橘子洲头”(提示:由独立寒秋统领全文,引出下文说看到的寒秋之景)

承:“看万山红遍”到“万类霜天竟自由”(提示:承接上文,描绘独立寒秋所看到的景象)

转:怅寥廓到粪土当年万户侯(提示:由景入情,转入到情感的抒发)

合:曾记否到最后(提示:小结显得言有尽,而意无穷)

2、扣景理解“起”与“承”两部分

1)起:“独立”二字统领全文,作者立在寒秋中,这让我们想起不少诗篇关于“秋”的名句,如:

天净沙·秋思(凄苦愁楚)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沉郁壮阔)

2)承:这首诗同样是写在寒秋中的那种悲情吗?请结合“承”的部分把诗人所描绘的秋景由文字变成形象的画面(画面包含三个步骤:布局、勾勒与染色)

从多角度观察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提示】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近观) 动静结合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提示:“承”的部分,通过从多角度观察描写了群山、层林、碧江、船只、雄鹰、游鱼,描绘出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湘江秋色图

——小结:·长沙(豁达向上)

三、探究作者情感与诗歌主旨

▲扣情探究“转”与“合”两部分

1、转:前文描绘了一幅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便让作者由景深发出情,由今转入昔,一个“怅”字生发出一个疑问“谁主沉浮”,究竟“谁主沉浮”呢?《·》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他们是作者心目中的人选吗?请分析

——提示:应该是意气奔放,才华横溢,心系国运,蔑视权贵的“同学少年”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这些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青年,这些意气奔放,才华横溢的**青年,这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青年,不主沉浮,谁主沉浮?天不降大任于斯人,更与何人?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合:最后一句“曾记否”言有尽,而意无穷地作了总结,这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气概?(时代背景理解诗人以天下为已任、忧国忧民的广阔崇高的心境)

——提示:“流击水,浪遏飞舟”是一种勇当中流砥柱,敢于阻挡一切困难去**的豪情壮志

3、结合艺术手法总结全词主旨

——请同学们总结一下本词是运用了哪些主要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提示:全词寄情于景,通过描写一幅充满着力量,豁达向上、绚烂多彩的秋色图——湘江秋色图,而号召那些关心国家命运,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天下先的**青年去主沉浮,表现出作者与同伴激流勇进、一往无前的伟大气概,以及对**的信心

四、情景,巩固全文

1、欣赏关于*的一些图片,感受*的伟人风范

2、请结合自己对诗歌理解和画面,配乐读,模仿*当时独立寒秋的情景请在座的同学作评委,评出最有风采的小*(要求:神态自然,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五、作业

1、背全词

2、收集*长沙这一类的***所写的词,选定一首结合读诗词的方法再作分析,概括出该词的主旨。

4、教学设计精选

第一课时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了解词的一些体裁知识,能够有感情地和背诗歌。(准确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语调、节奏等)

2.过程与方法

抓住关键词语,梳理思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合作探究把握词作的情感脉络,感受*博大的情怀和**的壮志,学习心系天下的人生大境界。

通过品味关键词语,体悟词中描绘的意象以及形成的独特意境,理解诗歌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对于诗词的词语的品味,对词人情感世界的把握。高中生正是价值观、人生理想的形成期,尤其是相对比较淳朴的上进的学生对*会十分感兴趣,对人生理想抱负也有自己的思索。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对理想抱负的思索,激发他们了解伟人心灵的兴趣;然后可以通过对于词语的品味,而完成诗词的欣赏。

【知识链接】

1.词牌由来: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水公主,她的林名。后来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词牌由此得名。2.写作背景: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运动正在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已在广州正式成立,国共合作创造了蓬勃发展的大好**形势。但是,**应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内外*的焦点。这年深秋,*从韶山前往广州,途经长沙时,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本词实际上是*用词的体例所写的现代诗。3.文学常识词,是我国传统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起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随着金元北曲的盛行而衰亡。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又称为“诗余”。每首词都有一个曲词名称,叫曲子词_。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乐曲调的名称,后成为特定词体格式的标题。词牌决定词的格式,与词的内容无关。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根据字数,词分为_小令__、_中调__、长调_,对应的字数要求分别为__58字以内_、__59—90字_、___91字以上。

【教学过程】1.以诗导诗

提问:世界上最长的生命体是什么?

明确:台湾诗人席慕容的回答:诗是何等奇怪的个体/生下来就会站起来走开/薄薄的一页瘦瘦的几行/不需衣衫不畏冻饿/就自己奔跑到野外/甚至只要有几句写到谁的心里去/就可以/从商周到隋唐/一直活到所谓的当代

2.中国诗歌的发展流变

诗经-楚辞--古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新诗

龙榆生《唐宋词格律》:又名《寿星明》。格局开张,宜抒壮阔豪迈情感。苏、辛一派最喜用之。一百十四字。如陆游《孤鹤归飞》、*《》。

4.“悲秋情节”的民族文化心理

秋闱、落叶归根的乡土情节、人生迟暮5.生自由读6.生读生评7.教师范读【问题探究】

1.这首词描绘了几幅画面?可以根据内容给画面各加上小标题吗?四幅画面;独立寒秋、湘江秋景、峥嵘岁月、

中流击水(小标题概括准确即可)

2.全词中有几个字可以把这几幅画面串联起来,你认为是哪几个字,并简要口述理由.

答:“立”——“看”——“怅”——“问”——“忆”——“记”

前人为何悲秋?*为何颂秋?

悲秋:科举秋闱、乡土情结、人生迟暮颂秋:少年伟人气象、**形势

3.词的上下阕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它们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答:上阕主要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的深秋景色,面对充满生机之景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侧重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进步青年的特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肩荷着历史的重任,主宰着民族的命运,指点着祖国的江山,豪情满怀,壮志凌云。同时,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问题,即由**青年以及站起来的全国人民来主宰这个世界。上阕写景是下阕抒情的基础,下阕抒情则是上阕含蓄情感的直接再现、升华。全词借景抒情,由实到虚,由自然情趣到人生哲理,逐层推进,步步深入。

第二课时

知识链接

关于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1.“意象”,所谓“意象”是指在诗歌中,融人了词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的风骨,“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枯藤、老树”等11个意象,“藤、树、鸦”在现实中分属植物和动物,本身并没有什么感情色彩,但是它们在作品上被诗人的情感“剪辑”在一起时,就表现出衰败、凄凉、孤寂的氛围。结尾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2.“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优秀的古诗词都创造了具有广阔艺术空间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情景)关系比较多的是寓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的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孤独冷寂等等。

抓住诗歌的意象,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感受到其中隽永深刻的情感。

自主学习

1.本词开头三句,语序同一般词序不一样,你能调整好并说说它的大意吗?2.本词上阙写景,你能说出词的上阙抓住了哪些典型意象(景物)来写的吗?【问题探究】(此部分所设置的问题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班级,请各位教师根据学情选用或者更换)

1.阙的上下片写法上有分工,常常上片写景下片抒情,下片首句称过片,起过渡作用。“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上阕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往与“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围绕“同学少年”表现了一代**青年的凌云壮志以及在新时代的大潮里乘风破浪、鼓桨前进、立誓振兴中华的气概豪情。2.“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一句的大意是什么?用此句结尾有何作用?

答:“中流”,江水中间。“击水”,三句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一同到江心游泳,尽管风浪巨大,连行船也很困难,但我们这些人以同汹涌的急流拼搏为快乐。”这里以设问句结尾,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3.“一切景语即情语”,古典诗词中的景物(意象)描写往往会构成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境),寄寓着创作者内心复杂而丰富的情感。本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景中寓情,情中显志”,正体现了上述特点。请结合本词内容分析作者寄寓的“情”与“志”。(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考查中的“景情关系”类题,设问可根据学情有不同表达)

答:上片虽着重写景,却处处景中寓情。“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情怀。红色象征**,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作者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则由写景直接转入抒怀,自然带出下片的抒情乐章。下片虽着重抒情,但也不乏情中含景之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以峥嵘形容岁月,新颖,形象,将无形的不平凡的岁月,化为一座座有形的峥嵘的山峰,给人以巍峨奇丽的崇高美。“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也是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

4.诗歌语言讲究精炼准确传神,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请从本词中选择你认为精炼传神的字词进行赏析。(此题为高考诗歌鉴赏专题中的炼字型题,也可作为课后练习使用)

答: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表现了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写出了江水溢满之壮,“透”表现了江水碧绿清澈,“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明,令人感到可爱。“百”写舸之多,“争”给碧绿天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独立”表现出在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坦荡从容的气质,显示了砥柱中流的气概“染”拟人手法。“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漫山遍野像火一样的枫林,让人想起星火燎原的**火炬,**形势蓬勃发展。“击”准确地表现出鹰的矫健飞腾的英姿。“翔”表现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5.从对《长沙》的分析中,你能总结出如何准确把握住一首诗或词的思想情感的方法吗?(建议根据学情选用)

点击查看更多沁园春雪朗诵稿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can.com/articles/5052.html

热门阅读

  1. 垃圾房的承包协议书
  2. 201有关学习雷锋精神心得体会
  3. 描写大自然风光的诗句
  4. 企业带横批的对联
  5. 童话故事两个费迪南
  6. 2016年给闺蜜的平安夜祝福语大全
  7. 人生哲理深度好句
  8. 白居易忆江南三首注释及译文
  9. 渔歌子的教案设计
  10. 观看日全食六点总结范文
  11. 关于重阳节的诗句精选
  12. 九字春节对联大全
  13. 农村公路建设的项目工程施工合同模板
  14. 形容母亲伟大的句子
  15. 201年高考加油鼓励祝福语
  16. 201世界气象日温馨的祝福短信
  17. 经典的小年祝福短信大全
  18. 201年微信群发腊八节祝福语
  19. 老公生日祝福语大全
  20. 描写桃花的诗句
  21. 一件平凡的小事小学作文1200字
  22. 学校学生的毕业对联
  23. 优美古风句子欣赏
  24. 关于爱情的祝福句子
  25. 这个地方有青梅可酿梅子酒散文
  26. 大队委竞职的演讲稿
  27. 《微笑着承受一切》优秀教案范文
  28. 中学同学聚会发言稿范文
  29. 十二生肖的故事书
  30. 快乐的元旦作文范例
  31. 向往的生活演讲稿
  32. 描写花园景色的优美句子
  33. 关于排球赛的新闻稿
  34. 检测站治庸问责活动工作总结
  35. 《小车的运动》教学反思范文
  36. 一年级家长会心得体会范文
  37. 微商的早安心语励志经典语录
  38. 致志愿者广播稿
  39. 关于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自查报告
  40. 201年鸡年春节短信祝福语顺口溜
网页更新时间:2025-08-26 13:29:01
本页面最近被 850 位网友访问过,最后一位访客来自 天津,TA在页面停留了 170 分钟。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