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野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9-23 19:23:00

范仲淹《野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

【词语解释】

⑵幂幂:浓密状。

⑶歇:消歇,消失。

⑷山公:晋山简,曾镇守襄阳,喜酒,常常出外登山游览,尽醉而归。

(1)这首诗所写的野色非烟非雾,缥缈朦胧,难以描摹,但作者却做到了“写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这首诗主要通过楼台、飞鸟、夕阳等实景来初托虚显,采用了化虚为实的写法。(2分。确认语,答“化虚为实”或“烘托”“衬托”等都可。)楼台被野台层层笼罩使人想象到野色的浓厚;白鸟飞起,夕阳斜阳,让人在迷离之中看到野色忽然绽开一线;野色似乎在芳草上停歇,似乎伴着船帆,自远处而来,又令人想到野色的缥缈;最后作者以醉眼望远,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4分。结合“起承转合”四联具体分析,各联只要扣紧“虚实”或“烘托”阐释合理即可得1分。)

(2)请赏析“白鸟忽点破”一句中“点破”的妙处

答:白鸟飞来,将白色的轻纱戳了一个洞,随即夕阳穿出云彩,呈现出一幅原野夕照图。用“点破”既写出颜色的对比、白鸟矫健的身姿,也反衬出野色之浓之深之厚,更为静的背景增加了几许动感,表现出诗人对野色的挚爱之情。(2分。从动静结合这一手法展开分析即可。)

不是烟,也不是雾,它浓密地笼罩着楼台。白鸟飞来,点破了野色的沉寂;一道斜阳低低地照着,又仿佛一把剑,把它剖开。它怎么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寂灭远去?我真怀疑,它正追随着那远远的白帆,渐渐到来。有谁能知道山公的情趣,他天天登高远眺,沉湎野色之中,大醉方归。

《野色》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把虚无的、难以名状的境界描绘得活灵活现,表现了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作者那旷达、乐观的情怀。

李白诗“芳草换野色”,杜甫诗“竹风连野色”,姚合诗“嫩苔粘野色”,这些诗句中的“野色”,都可以按郊野的景色理解。然而,范仲淹这首诗里的“野色”,却别有所指,指一种具体的东西。这东西,非烟非雾,可开可合,能歇能行,而又难以实指,不可名状,无法形容。但是,春日郊行,诗人凝神四望,触目皆是这种东西,只见它在浮动,在荡漾,在闪烁;它是空气,还是水汽,抑或是一种光的折射,单凭直觉,是很难分辨清楚的。这东西本身已不好描绘,至于喝足了酒,醉眼朦胧所见到的这东西的模样,更是难以捉摸了。这首诗的成功之处正是把这种看不清楚的东西清清楚楚地表现出来了。即梅尧臣所说的“写难状之景,如在目前”。

范仲淹描摹野色:首先,他选定了春季这个最丰富多彩的季节作为背景,然后从春天的不可捉摸的氛围中提炼出有代表性的景象来作暗点陪衬,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表现了野色的美好。

野色既然是无所不在,但又不是实体,诗人马上把它与烟雾这些流动虚幻、不能触摸的东西联系起来,说它不是烟,也不是雾,但如同烟雾一样,浓密地映照笼罩着楼台。首句用的是否定中带有肯定的手法,野色与烟雾当然不是同样的东西,但有相近的性质,它占据了每一处视线与感觉所能到达的地方。实际上,诗把烟雾也作为野色的一部分写了进去。首联是通过同类作譬,又以楼台这一实物作参照,说明野色的存在,下面两联也都采用这一方法,继续铺写。诗说白鸟在野地里飞,把野色给点破;夕阳照着野外,把野色给剖开。野色弥漫,它不愿随着芳草的消歇而减少消失,又好像追随着远处的船帆,渐渐逼近。这两联用了一连串动词,使表面上看不见、不存在的东西,通过白鸟、残阳、芳草、远帆的动作与变化,有力地增加了野色的存在感。这种写法,就好比写风而着力刻画草木摇动、落英缤纷,写月而极力描写飘浮的云一样。末联“谁会山公意?登高醉始回”,在朦胧之中翻进一层。山公山简镇守襄阳时,经常至习家池饮酒,大醉而归。作者以山简自况,说他登山喝酒,归时醉眼模糊,见到这种野色。白居易“花非花,雾非雾”,是写老眼昏花,这里则是以醉酒眼花,来突出野色的迷离恍惚。总之,无论是物,或者是人,都是为标现野色服务的,都是“虚者实之”的实体。

烘托野色的实体,并非实打实地端出来,不是照像式的再现,而是实中有虚,因而透过朦胧野色,一幅玲珑剔透、笔墨淋漓的山水画就展现出来:天上挂着红色的夕阳,空中飞着白色的鸟儿,烟岚笼罩着楼台,芳草连接着江边,帆影露出于江中,还有自远山醉归的主人。这些景物与野色相映照,虚虚实实,藏头露尾,如同云中龙,构成一幅美丽迷人的图画。在这幅图画里,体现出作者豪爽的性格和旷达的情怀。诗的用意正是要通过野色和这美丽的画面来表现作者的乐观精神。

拓展阅读

1、《苏轼私识和原文

牐犌炖①三年,轼始总角,入乡校。士有自京师来者,以鲁人石守道作《庆历圣德诗》示乡先生②,轼从旁窃观,则能诵习其词,问先生以所颂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轼曰:“此天人也耶?则不敢知;若亦人耳,何为其不可?”先生奇轼言,尽以告之。且曰:“韩、、富、欧阳③,此四人者,人杰也。”时虽未尽了,则已私识之矣。嘉祜④二年,始举进士…,至京师则公殁。既葬,而墓碑出,之至流涕,曰:“吾得其为人,盖十有五年,而不一见其面,岂非命也欤?”

牐(选自宋苏轼《文正公文集叙》)

[注释]①庆历:宋仁宋年号。②乡先生:乡里的私塾先生。③韩、、富、欧阳:分别指韩琦、、富弼、欧阳修。④嘉祜:宋仁宗的另一个年号。⑤举进士:考中进士。

[文化常识]“总角”其他。古人在说到年龄的时候,常常不用数字直接表达,而以某种称谓来代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岁到八九岁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二、总角。它指八九岁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上文“轼始总角”,意为苏轼才十来岁。三、豆蔻。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四、束发。指男子十五岁。五、弱冠。指男子二十岁。六、而立。指男子三十岁。七、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其他还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1.解释:①京师 ②鲁 ③私 ④殁 ⑤既 ⑥涕 ⑦盖 ⑧有

2.:①童子何用知之? ;

牐牏谙壬奇轼言,尽以告之 ;

牐牏凼彼湮淳× 。

3.“吾得其为人”有以下理解,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牐牏傥抑道公的为人;②我见到公的为人;③我听说的人品;④我了解的为人。

参***

1.①京城②山东地方③私下、内心④死⑤已经⑥泪⑦大概⑧同“又”

2.①小孩子何必知道它呢?②那老先生认为苏轼的言论与众不同,所以把全部情况告诉了他;③当时虽然未能全部弄清。

3.②

庆历三年,我刚刚童年,进入乡校,有一位从京师来的书人,拿鲁地人石守道写的《庆历圣德诗》给乡校的老师看。我从旁边偷看,就能够诵通晓文中的语句,我拿文中称颂的十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问先生,先生说:“小孩子知道这些有什么用?”我说:“(如果)他们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们)也是普通的人,我为什么就不可以知道他们!”先生认为我说的话奇特,把这十一个人的情况全部告诉了我们,并且说:“韩琦、、富弼、欧阳修,这四个人,是人中豪杰。”当时虽然没有完全明白(这句话),却已经私下记住他们了。嘉祐二年,我才来参加进士考试到京师,公却(已经)去世了。安葬之后,墓碑立好,我碑文以至于流泪,说:“我知道了他的为人。十五年没有见到公一面,难道不是命运(的安排)吗!”

2、《夜坐有感》

何梦桂

银汉无声玉漏沉,楼高风露入衣襟。

洞龙睡熟云归岫,枝鹊啼干月满林。

瓮里故书前世梦,匣中孤剑少年心。

征鸿目断阑干角,吹尽参差到夜深。

【注】①何梦桂,淳安人,南宋遗民诗人,元至元中,屡召不起,筑室湖南小酉源。②云龙:君臣风云际会。③参差:排箫,古乐器名。

(1)本诗颔联为人称道,运用了比喻、寓情于景、化用典故等手法,请选一种作具体。(4分)

(2)诗题为“夜坐有感”,作者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4分)

参***

(1)(4分)①颔联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手法。“洞龙睡熟”比喻南宋**早已不存在。“云归岫”比喻作为遗民的诗人和他的**者远居岩薮,埋名隐姓。“枝鹊啼干”隐喻诗人悼念故国故君之泪已枯,也体现了诗人不屈服于元朝的决心。这些比喻都抒发了诗人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之情。

②颔联寓情于景。把自己对国灭君亡的悲痛之情寄寓在凄清幽静的夜景之中,委婉含蓄,真切感人。

③颔联化用典故。化用曹操《短歌行》“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诗意,表明自己决不屈服于元朝和眷怀故国故君的情怀。

④颔联在写景上远近结合,虚实相生。“洞龙睡熟云归岫”写得虚而远,“枝鹊啼干月满林”写得实而近,突出了夜景的凄清幽静,烘托了诗人隐居的孤寂和亡国的悲痛心情。

(2)(4分)首联借夜坐高楼所见清冷幽静的夜空景象,抒发了隐居出世者的孤寂凄凉感受。颔联借高楼周围夜景,抒发了眷怀故国故君的悲痛感受。颈联,写书不能、剑不能舞,直抒胸臆,抒发了不甘现状而又无可奈何的孤寂与愤激之情。尾联,借目断征鸿,抒发宋朝复兴无望的郁闷悲凉心情;借深夜吹箫,寄托对故国故君的悼念之情。

作者:

何梦桂(生卒年不详),字岩叟,初名应祈,字申甫,别号潜斋,淳安(今属浙江)人。咸淳元年(1265)进士。授台州军事判官。官至大理寺大卿。入元,累征不起。有《潜斋集》。

夜深人静,银河横空,报时的玉漏发出低沉的声音。我伫立高楼上,风露润湿了我的衣襟。大宋江山早已沦入敌手,多少遗民像云归深山,隐姓埋名。我的泪水已洒尽,只能以枯干的眼,空对满林月明。闭门书的生涯变成了前世的梦,深锁匣中的孤剑正象征着我少年时的壮心。倚着栏杆的一角,遥望征鸿逐渐飞尽,只有吹幽怨的排箫来打发这长夜沉沉。

这首诗的音调是低沉婉转的,诗中大量采用比兴手法,以表现深沉的故国之情,有很强的艺术*力。”

写龙熟睡,云归岫,乌鹊择枝,啼号林中,以喻君亡臣隐,誓不仕于异朝之节义。写书为学乃前身之梦,写剑睡匣中但壮心不死,以抒自己的激愤之情,但这一切都与夜联系在一起。作者独坐于茫茫长夜,浮想连翩,沉郁深远之感受浑化于一片幽暗、孤寂的气氛之中,联系当时形势,是不难理解的。诗风沉郁,颇得老杜之神。

3、李弥逊《春日即事》的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

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除职位。

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即事,眼前的事情与情景。狼藉,乱七八糟的样子。宿鸟,黄昏时归巢的鸟。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

【参***】

(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雨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上失意后的寂寞和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诗的一、二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籍,从这些凄凉的景可看出作者*上失意后的寂寞愁绪。三、四句写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鸣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小雨如丝一般,似乎是要将春天网住;落花满地,残叶堆积,时间已近黄昏;

车马尘嚣不会进入这门可罗雀之处;在鸟雀的叽喳声中我独自将门掩上。

创作背景

李弥逊是一位正直的爱国人士,曾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除职位。这首诗通过自己门可罗雀的冷落景象,寄托对世态冷暖、人心不古的感叹,应当作在免职以后。

《春日即事》是宋代诗人李弥逊的作品。此诗通过描写暮春时节的丝丝细雨以风雨摧残而落花狼藉的景象,表现了作者*上失意后的寂寞以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全诗语言新奇,比喻生动,有较强的艺术*力。

4、江间作的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

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西山崇山峻岭,连绵不绝,似与虎穴相连,赤壁下临深渊,那直插云霄的巨石,似乎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三国必争的要冲,当年英雄所建的功业也随着东逝的流水而去。 俯视沙滩,一片明亮,原来是一群白鹭栖息于此;仰望天空,天空如此辽阔,一只鸿雁正在振翼高飞,似在后退。最羡慕江边的渔者,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驾船归来。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周瑜打败曹操大军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5、高适《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一:

(1)对诗歌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前两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谓:何处吹奏《梅花落》?

C.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2)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1分)

(3)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3分)

(4)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请结合全诗简要分。(5分)

参***

(1)(2分) C

(2)(1分)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如果哀伤、哀愁的得0.5分)

(分:战士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而想到梅花之落。句中也就含有思乡的情调。不过,这种思乡情绪并不低沉。)

(3)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4)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香洒满关山,以形以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对两点给满分)

点击查看更多范仲淹《野色》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63084.html

热门阅读

  1. 郭沫若最著名的诗
  2. 席慕蓉精选散文
  3. 反三违心得体会
  4. 《目送》读后感范文1100字
  5.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谷雨的谚语大全
  6. 现代的送别诗
  7. 关于猪年春节祝福语
  8. 精选微电影剧本《谎言》
  9. 娘的眼病美文
  10. 感恩节送人的祝福短信
  11. 搞笑重庆方言小品剧本《我也要学普通话》
  12. 诚信故事精选
  13. 皮球变大了教案
  14. 早安微信语录
  15. 好书演讲稿
  16. 胡同旧景能否留梦散文
  17. 描写春天风景的古诗词
  18. 中学文化艺术节的活动总结
  19. 蛇年春节的祝福语
  20.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比较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21. 应届生怎么写英文自荐信
  22. 实习教师通用自荐信范文
  23. 新春快乐的祝福语
  24. 《三字经》教学计划教研活动
  25. 《画风》课文教学设计范文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的优秀教学设计
  27. 关于唯美的爱情经典语句
  28. 春节习俗作文300字
  29. 2018年春节旅游去哪里好作文
  30. 201年企业元宵节祝福语精选
  31. 简单比聪明可爱美文摘抄
  32. 五月盟主竞争上岗演讲稿范文
  33. 应聘时自我介绍应包含的基本内容
  34. 有关提供优秀售后服务的口号
  35. 201年最受欢迎的愚人节短信祝福语
  36. 关于描写和赞美九龙潭的好句段
  37. 关于重阳节的祝福词
  38. 如果能选择我愿守护亲情散文
  39. 文艺晚会节目主持稿范文
  40. 朱骏名言汇总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