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苏轼赏析

发布时间: 2025-08-14 09:11:03

《题西林壁》苏轼赏析

朝代:宋代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注释

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如果说宋以前的诗歌传统是以言志、言情为特点的话,那么到了宋朝尤其是苏轼,则出现了以言理为特色的新诗风。这种诗风是宋人在唐诗之后另辟的一条蹊径,用苏轼的话来说,便是“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形成这类诗的特点是:语浅意深,因物寓理,寄至味于淡泊。《题西林壁》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拓展阅读

1、诗作西教案

西》是宋代文学家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西》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在观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西》。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解诗,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西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在观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西》。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个人情况。西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西》)

8、分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师:看得出许多同学都想来朗诵,那就请同学们一起朗诵。但在朗诵这首诗时,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一般来说,古诗可分为两部分——所见和所感。同学们在朗诵时看看这首诗中哪一部分是写诗人看到的?哪一部分是写作者的感受的。(学生朗诵时出示课件)(前两句是写诗人看到的,后两句写感受。)诗人向大家描述了他眼中的庐山,可是诗人眼中的庐山却有不同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对此诗人是怎样解释的?(只缘身在此山中)为什么处于山中就看不清庐山的全貌呢?(提示:诗人站在庐山的正面,只能看到它的正面,而山是不是只有一个面呢?所以无论诗人从什么角度看庐山,都只能看到庐山的一个——部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通过观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2、西》中的哲理

引导语:宋代诗人游观庐山后作下了名诗《西》,诗文告诉我们一些关于做事的道理,这首诗所蕴含了什么哲理呢?

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但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

这主要是因为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这样写哲理诗的人为数并不多。

小学生《西》导学案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西》古诗。

3、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4、体会观察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教学重点:

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那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在观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西》。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勾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一)、解诗,知作者

说一说这首诗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的了解

(二)、抓字眼,明诗意

(三)、多诵读,悟诗情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3、《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古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后人往往只引这一首,忘了后面还有四句: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似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这是一首画诗,惠崇的《春江晚景图》没有流传下来,不过从的诗中,我们可以想个大概:一片竹,三两枝桃花,一条江,几只鸭子,河岸上满是蒌蒿,芦芽刚刚破土,天上还有两两归鸿。河豚是看不到的,是馋嘴的在想:河豚该上来了,用蒌蒿和芦芽一炖,比东坡肉鲜多了。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不是一个时代的人。是只见其画,未见其 人。此僧诗画俱佳,尤其擅长画水乡,再放上几只飞禽走兽,人称“惠崇小景”。

王安石很推崇他的画,在《纯甫出僧惠崇画要予作诗》中赞到:“画史纷纷何足数,惠崇晚年吾最许。”

明清两朝眼里只有唐诗,从不把宋诗放在眼里。康熙年间大学者、大诗人毛希龄就批评这首诗说:“春江水暖,定该鸭知,鹅不知耶?” 这老头真有点瞎抬杠。春江水暖,鹅当然也知。宋人还有“春到人间草木知”的诗呢。这是画诗,可能画上根本没有鹅啊。

不过毛希龄也不是就跟过不去,他谁也看不上眼。他读朱子,身边都得摆个稻草人朱熹,看到他哪地方解的不对了,就要连打带骂,非得让这稻草人朱熹认错才行。对,已经够客气了。

4、西的哲理句

引导语:《西 》是的作品,这首诗是哲理诗,告诉我们一些生活的道理,西的哲理句是那一句呢?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诗中的哲理,既可以理解为世事因人成相,而人人各据一端,所见不同,欲见真相,需要脱出自身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也可以理解为人生陷落在世俗的事物之中,乍惊乍喜,忽忧忽乐,为生老病死、荣辱贵贱所困,如果上升到无限的时空观反观这一切,不过都是瞬间的变化。

宋诗好说理是普遍的现象,很有些作品因此而变得干硬枯燥,但的诗较少给人以这样的感觉;像上述一类优秀之作,则既有深厚的内涵,又不乏诗意情趣。

这主要是因为常常从一个具体环境、具体经历、具体景物中触发思考,善于把哲理与抒情写景熔为一体,善于通过亲切妥帖、富于才思的比喻表现哲理,使人读起来饶有兴味。在中国古代诗人中,能够这样写哲理诗的人为数并不多。

【中心思想】

西》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云:“横看成岭侧成峰。”为什么同样是的一座山,横着看是山岭,侧着看就成了山峰呢?

我想答案很简单:因为视角不同,所以看到的东西不同。对!人生也是这样,因为每个人看待问的角度不同,所以每个人的命运都会不同。在我看来,我们看待问的角度实际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态度决定高度。

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前些天心理导师为我们演讲的内容,其中就有一段既令人感动,又令人肃然起敬的故事。尼克胡哲——一个一生下来就没有四肢的人,却活的比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要精彩。我都不敢想象这样可怕的事实他是怎样接受的。

如果我们现在进行假设:我们是个没有四肢的人,那你会游泳吗?会踢足球吗?会打高尔夫球吗?且不说这些高难度的动作,那你会刷牙洗脸,自己做饭吗?你会不需要别人的照顾就能吃饭,就能很好地活下来吗?

那我再来问你:如果你没有四肢,能像尼克胡哲一样精彩地活着么?我想,能做出肯定回答的肯定没有几个。

我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尼克胡哲能精彩地活下来?我认为,他正是因为选择了一个很好的角度去看待他的人生,去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才得以成为人们心中的榜样,才得以赢得无比的尊重与敬佩。

所以,我想告诉每个人的是:不论你面对的是什么,都要选择一个积极的态度去看待所有一切。当你经历苦痛的时候,你要想到“苦尽才能甘来”;当你遭受非议的时候,你要知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当你屡次失败的时候,你要谨记“失败是成功之母”;当你觉得*给你关上了一扇门的时候,你要看到他为你留得那扇窗。

云“横看成岭侧成峰”,我却要说“选好角度造人生”。选择一种最好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去面对你的人生吧!那样,你的人生才会像尼克胡哲一样精彩

5、《南康望湖亭》阅读及

八月渡长湖,萧条万象疏。

秋风片帆急,暮霭一山孤。

许国心犹在,康时术已虚。

岷峨家万里,投老得归无。

注:①时被贬惠州,途经鄱阳湖边的南康。②康时:即匡时,以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

(1)本诗首联有什么作用?(3分)

(2)请颔联的写景艺术。(4分)

(3)简要概括诗歌后两联所蕴含的情感。(4分)

参***

(1)(3分)①照应诗歌目;②交代渡湖的季节与地点;③奠定全诗凄凉感伤的情感基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每点1分)

(2)(4分)①动静结合。“片帆”动,“一山”静;②借景抒情。秋风劲吹,片帆急渡,暮霭弥漫,孤山静立,表现了诗人的愤懑、孤独之情。(每点2分)

(3)(4分)①报国无门的愤懑(济世无术的无奈);②漂泊异乡的孤苦;③思归不得的忧伤。(每点1分,答对3点得4分)

【注释】

⑴长湖:指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阳湖,其形南北狭长。

⑵“萧条”句:意谓所见自然界各种景物都呈现出萧条零落的样子。

⑶一山孤:指鄱阳湖中的大孤山。

⑷许国:以身许国,为国效力。

⑸康时:即匡时,救正时弊。因避宋太祖赵匡胤名讳,以康代匡。术已虚:政术见解不被采纳,成为虚有、空有。

⑹岷峨:岷山与峨眉山,都在四川境内。

《南康望湖亭》是宋代文学家的诗作之一。南康,指南康军,在今江西省。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在赴英州的途中经过安徽当涂,接到了谪贬惠州的诰命,便让次子迨到宜兴长子迈处暂居,自己和侍妾朝云,三子过奔赴惠州。八月经过南康时,作此诗。

此诗是于绍圣元年(1094)贬官岭南,途经南康登望湖亭望鄱阳湖时所作。前四句写景, 而景中寓情,萧条孤清的秋景正是诗人凄凉心境的反映。后四句诗人在一片秋色中抒发感慨,救国无术,归家无路,沉痛凄怆。

点击查看更多《题西林壁》苏轼赏析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53586.html

热门阅读

  1. 燕子三年级命题作文
  2. 我最喜欢的班主任四年级作文
  3. 关于学校托管年终总结
  4. 光棍节经典祝福语汇集
  5. 戎装在身我的梦演讲稿
  6. 用一生去感悟的22条生活真谛名言
  7. 形容难忘的好句子
  8. 幼儿园大班下学期家长会的发言稿
  9. 最新的会计实训心得体会范文2016
  10. 201年鸡年元旦祝福语对朋友
  11. 银行实习生报告
  12. 《狮子王》教案设计及反思
  13. 2016年最新的毕业季留言祝福语
  14. 幼儿园中班交通碰碰乐活动计划
  15. 《满江红》原文及译文
  16. 父亲节发给爸爸手机短信祝福语
  17. 中秋思念情人的祝福语
  18. 好习惯的故事
  19. 乌蒙大地现代诗歌
  20. 有关春天的诗句
  21. 戴名世《与刘大山书》原文赏析及习题答案
  22. 狗年春节公司祝福语
  23. 猴年公司祝福句子
  24. 我为什么喜欢末世文杂文随笔
  25. 发给女朋友的中秋节祝福语短信
  26. 李白《枯鱼过河泣》全诗翻译赏析
  27. 课文江南的教学设计范文
  28. 爱文学的班主任作文
  29. 协会成立周年庆典仪式领导发言稿
  30. 钱塘湖春行获奖教案设计
  31. 《把祖国搂进明月》国庆节诗歌
  32. 戒指的错诗歌
  33. 晚安祝福语正能量
  34. 《燕子妈妈笑了》第1课时教学设计
  35. 关于矿产品购销合同
  36. 201年结婚周年纪念日祝福语
  37. 《树和喜鹊》教学设计
  38. 清明节诗歌朗诵 串词
  39. 简短精悍的立冬祝福语
  40. 毕业留言祝福语送给最好的朋友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