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汇《奇诺的珍珠》
上个世纪末,渔夫奇诺和妻子胡安娜住在墨西哥海湾破旧的茅屋里,他们生活贫苦,但儿子小狗子顽皮的笑声给暗淡的日子增添了一丝生机。
不久,祸事降临了。有天早晨,一条毒蝎子从梁上爬下来,在小狗子肩上螫了一口。胡安娜赶紧跑过去,把嘴唇凑在螫痕上使劲嘬了吐,*又嘬,把伤口吸得发白,但红肿仍向四周蔓延,形成一个隆起的硬块。
奇诺和胡安娜立即抱着儿子去找医生,但医生的仆人见他只拿得出八粒畸形的小珍珠当*费,就借口说医生出诊了,把他们关在门外。夫妻俩只好抱着孩子回家了。
不多久,小狗子肩上的红肿已经蔓延到脖子和耳朵后面,脸孔也膨胀起来,还发着烧。胡安娜按祖传的药方,采了许多褐色的海草,捣成糊敷在孩子的肩傍上。她不断祈祷,希望能采到一颗大珍珠来请医生诊治。
一会儿,小狗子安静地睡着了。夫妻俩决定去采珍珠。她们把小船从沙滩上推下水,划到采贝场。奇诺带着篮子,一只 脚勾住一块石头上的环,沉到海底,手迅速地划地,把珠母一只只揪下来放进篮子。有些地方,珠母彼此粘在一起,他就把它们成堆地揪下来。奇诺身强力壮,能在水底停留两分钟以上。他不慌不忙地挑选最大的珠母,干得很利索。当他第七次潜入海底时,看见一块突出的礁岩下面有只非常大的珠母。它单独呆在那里,背上没有附着同类,贝壳半开着,在它嘴唇似的肌肉里,有一道阴森森的闪光。奇诺潜泳搅起的水流惊动了它,它马上将巨大的贝壳闭上了。奇诺的心猛烈地跳起来,游上前用力把大珠母揪出来,抱在胸前,脚一踢,脱离了石环,浮上水面,举手把它放进船舱。
接着,他爬上小船,颤抖着开始剖珠母。他觉得应该最后一个剖开大珠母,这样好运才不会被吓跑。他又耽心刚才见到的不过是一道反光或幻影。
但胡安娜说什么也等不及了,她叫道:“剖开它,快剖开它!” 奇诺把刀插进贝壳,刀身一转,闭合着的贝壳和嘴唇似的肌肉就分开了,那颗大珍珠有海鸥的蛋那么大,摄取光线,又反射出灿烂的银光,像月亮一样完美。
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珍珠! 夫妻俩兴奋得不知怎么说才好,连忙驾船回家。
回到家里,胡安娜揭开小狗子肩上的药膏,一看就尖叫起来,祖传的*居然起了效果,红肿已从孩子肩头消失,毒性很快就会消散。夫妻俩跪在地上,感谢上天给他们带来了幸福。啊,孩子有救了,而且他们又得到了一颗大珍珠。
不出一个时辰,奇诺找到“稀世珍珠”的消息迅速传开。医生弄清奇诺是谁后,对别人说:“他是我的顾客,我正在给他的孩子治蝎子螫的伤口。”但是,他的心里却在打算:那颗大珍珠值多少钱?怎样把它弄到手?他还想起年轻时呆过的巴黎,如果有了大笔财富,他又可以到那里去过花天酒地的生活了。
奇诺的哥哥也闻讯赶来,问他:“现在你成了有钱的人,你想做些什么?” 奇诺是:“老实说,我和胡安娜结婚没举行过仪式,我想带她到教堂去举行婚礼,要实新衣服,还要换一根新鱼叉,买支来福枪,最后,我想让孩子能去上学。” 黄昏时,神父来了。他说:“奇诺,你有个好名字,是我取的,所以你才能找到这颗大珍珠。”奇诺一边感谢,一边摊开手让他看珍珠。神父一见到美丽的大珍珠,倒抽口气,眼睛变得像年轻人一样锐利。神父走后,又来了两个提着灯笼的人,一个是医生,另一个是他的仆人。
医生说:“早晨我不在家,现在有了空,我就赶来看你的小宝宝了。” 奇诺说:“孩子已经差不多全好了。” 医生微微一笑,眼睛却朝四周乱转,他说:“蝎子螫伤后,有时表面上好了,但后来却突然大发作……让我看看孩子的伤口吧。” 胡安娜赶快把孩子抱过来。医生看看伤口,又翻开眼睑,紧张地说:“正如我料到的,毒已进入体内,很快就要发作。瞧,眼珠是篮的!” 奇诺焦急地瞧瞧,孩子的眼珠是有点儿蓝,但平时似乎也是蓝的呀。医生见他疑惑不决,就拿出一瓶白色粉末,装满一个胶囊,让小孩服下,说:“这药可以救他,一小时后,我再来一次。” 医生走后,奇诺把珍珠藏到屋里的一个泥洞里,盖上土,再踩踩紧。他们吃完饭,小狗子腹部*,嘴角流涎,呕吐起来。奇诺和胡安娜惊慌得不知如何才好。
这时,医主在家里吃完巧克力,盘算他给小狗子吃的呕吐药也该起作用了,就擦擦手又赶到海边来。果然,奇诺和胡安娜在不断呼唤着儿子的名字,听得出,两人都焦急万分。医生抱过孩子,说:“瞧,毒性发作了,但我能治好他。” 他拿出止呕药,孩子服下去后,很快就安静了,医生说:“听说你有一颗大珍珠,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了吗?要不要存在我的*箱里?” 奇诺摇摇头,他的脸颊绷得紧紧的。
医生耸耸肩膀,眼睛一刻也不离开奇诺的眼睛。他知道,珍珠一定埋在屋子里,说不定奇诺会朝埋着的地方看。
医生走后,奇诺一刻也睡不着。他把珍珠挖出来,在睡席下面又挖个洞埋下去。胡安娜问:“你怕谁把它抢去?” 奇诺冷冷地说:“所有的人,特别是富人,比如那个让小狗子呕吐的医生!” 果然,半夜里,屋角传来了响声。胡安娜悄悄推推奇诺。他们听见一只手在泥上中扒弄的声音,窸窸窣窣,还轻轻地喘着气,奇诺又恐惧又愤怒,他从床头上摸出刀,像一只怒猎跳出来,向屋角扎过去。他扑穿了对方的外衣,但自己的脑袋挨了一棍子,疼痛欲裂。
咚咚咚咚,有人奔跑出去了。
胡安娜点亮一小段蜡烛,擦掉奇诺前额上的血,说道:“这颗珍珠会毁掉我们的,把它扔掉吧!用石块把它压碎,把它埋起来并忘掉埋藏的地方,或者,干脆把它扔回海里去!” 奇诺的脸一动不动,决心和意志也毫不动摇。他说:“这是我们唯一的机会,我们的儿子一定要进学校……明天早晨,我们就进城把珍珠卖掉!” 妻子听了,顺从地点了点头。
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奇诺和胡安娜拘着小狗子,到城里去卖珍珠。渔民们没有出海,都跟着去看热闹。
收购珍珠的铺子都在一条狭窄的微上。奇诺走进一家铺子,那个胖胖的珍珠商见了这颗稀世宝珠,心里乱跳,嘴里却说:“这颗珍珠太大啦,有谁会买呢?它只不过是一个稀奇的玩意儿,没人肯要的。我可以给你一千比索。” 奇诺的脸又阴沉又凶狠,他说:“珍珠价值百万,你是知道的,却想欺骗我!” 胖胖的珍珠商微微一惊,但马上又平静地说:“可以叫别的铺子的老板来估估价嘛,听听他们怎么说。”他的仆人马上从人群里挤出去,叫来了另外三个珍珠商。这三个人和胖珍珠商一个腔调,说这颗大珍珠是“破玩意儿”,甚至把价钱压到五百比索。
拓展阅读
1、中国名人成长故事汇集优秀
宋濂读书故事
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时值隆冬腊月,滴水成冰。他母亲说:孩子,都半夜了,这么寒冷,天亮再朝抄吧。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
宋濂说: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到期限就要还,这是个信用问题,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失信于人,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着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
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宋濂说:娘,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这就失约了;失约,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风雪再大,我都得上路。
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年轻人,守信好学,将来必有出息!
2、中国名人成长故事汇集优秀
李嘉诚
一次在取汽车钥匙时,李嘉诚不慎丢落一枚2元硬币。硬币滚到车底。当时他估计若汽车开动,硬币会掉到坑渠里。李嘉诚及时蹲下身欲拾取。此时旁边一名印度籍值班见到,立即代他拾起。李嘉诚收回该硬币后,竟给他100元酬谢。李嘉诚对此的解释是:“若我不拾该2元,让它滚到坑渠,该2元便会在世上消失。而100元给了值班,值班便可将之用去。我觉得钱可以用但不可以浪费。”这件小事说明了李嘉诚的一种理财哲学,也说明了他的思维风格,这就是用社会总净值的增损来判断个人行为合理与否。只要社会总*值增加了,自己损失一点也不算什么;相反,如果社会总净值减少了,自己即使收获了一定的财利也是损失。不要小觑了着眼社会总净值的思维方式,这是关系到国家富强的大问题。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有这样一个重要论点:人以自利为出发点对社会贡献,要比意图改善社会的人的贡献大。这样的“自利”或者说“自私”就有几分可爱了。因为如此,“自利”能给别人带来利益,自己的“利”和别人的“利”加起来,社会总净值必然会增加,国家自然富强。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不患寡”,就是不怕社会积弱;“患不均”,就是怕别人比自己好。别人好了,我要想办法让他不好,虽然这样做我也没利。“内耗”的结果是没有“利”的我和没有“利”的别人组成了一个平均型的“寡”的会。用社会总净值衡量,也能说明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为什么可恶。制假货造成的资源和人国成本的浪费,最终造成的是社会总净值的减少。如果任其发展,势必削弱国国。一部分藉此先富起来的人和其他被剥夺了财富的人组成的是一个不均型的“寡”的社会。
李嘉诚的境界是富国的境界。他的心态既是传统文化的异质,也是不规范的市场经济文化的异质,值得我们好好揣摩。
3、中国名人成长故事汇集优秀
1988年,深圳。同样是从国营单位离职的王石,已经靠倒卖玉米,科教仪器发了大财。1988年,王石把自己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更名为“万科”,正式洗白。同年12月,万科发行中国大陆第一份《招股通函》,发行*2800万股,集资2800万元,正式涉足房地产行业。此时的王石不会想到在深圳湾畔一个杂草丛生的地方,另一位中年创业者才刚刚搭起两间简易房舍。
历史有着惊人的戏剧性,与万科第一批上市不同,后面这家公司后来也成长为千亿规模,但至今未上市。而另一个截然不同是,跟万科吃定国内市场不同,这家企业是典型的“出口转内销”。他们从开始就没享受到什么特别的“政策红利”。这名后起创业者叫做任正非,而这个公司叫做华为。
1988年,王石37岁,已成为上市公司董事长。而只十几公里之外的简易房里,刚筹集了两万一千元的任正非正准备创业,这一年他已经44岁了。
英雄莫问出处。话虽这样说,但迟暮真是英雄的天敌。44岁,任正非不但老了,而且被开除,被离婚,从部队转业**到国企高管,最后到一撸到底,几乎成了孤家寡人。历史总是要通过这样决绝的悲情成就一段佳话,后来无数的传记这样记载那段故事,“1987年,任正非因为工作失误离开南油公司,被逼着走上了创业的道路。”
1987年,也是一个草莽英雄起家的年代。1987年,宗庆后靠借来的14万元承包连年亏损的杭州上海校办企业经销部,并开始蹬三轮卖冰棍。1945年出生的宗庆后,这一年刚好42岁。
1987年,两个日后引领中国经济转折点的人一个刚从清华毕业,赶赴MIT攻读硕士学位。一个即将从杭州师范毕业。他们恰好都出生在1964年,这一年,他们都恰好是23岁。
去MIT的张朝阳遇见了尼葛洛庞帝,他们是最早投资中国互联网的人。杭州师范毕业的马云创办了海博翻译社,开始了曲折的试错过程。
1987年,44岁的任正非被迫辞职,离开了转业后分配到的南油公司。是下面这段文字激发我研究1987年的深圳,1988年的中国和这两年的任正非。“一个44岁老男人,经营中被骗了200万,被国企南油集团除名。曾求留任遭拒绝,还背负还清200万债。妻子又离婚,他一个人带着老爹老娘弟弟妹妹在深圳住棚屋,借钱创立了华为公司。已过了冲锋势头,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没有资源、没有技术、没有市场经验,看谁都比他强的一个人,逆袭成功。用27年把华为带到通讯行业世界第一位置。如果是你也有类似,今天你在哪里呢。”
翻阅目前市面上的任正非传,基本上这段话的前半部分是有根据的。但后半部分有刻意曲解的成分。任正非当时是有一点点资本的,跟几个朋友一起创业也并非孤家寡人,他从南油退出时已经官至副总经理。而且他处在管制最为宽松的深圳,当时他跟王石一样,靠倒卖产品差价获得第一桶金。而且他们都赶上深圳最适合创业的年代,1988年,那不过是中国的“五月花号”把全中国最不安分的人都带到了这个国境线最南端的小渔港的时候。
为了说明一个人的传奇其实并不必附会他的苦难过去,并非苦难越多越能衬托一个人的成功意义。44岁的任正非,并不比70多的褚时健缺乏励志性,那些触底反弹的故事只要让人们明白触底不一定会跟着反弹就够了,而不用一直强调底有多深多长。
任何人,如果灾难足够长,困难足够多,命运足够惨一定是可以*倒的,所谓活下来的人,三分之一靠努力,三分之一靠人品,三分之一靠运气,概莫能外,缺一不可。后代人写历史,不应老盯着人的意志和主观能动性,这会教坏年轻人,因为大部分走投无路的成功说到底不过是靠了运气之手在背后推了一把而已。
一个和谐的社会,要靠制造历史并活跃在当下的上一代来鼓励,比如林肯最好的鼓舞对象是1800年代的年轻人,而任正非,王石,宗庆后,马云,鼓舞的是这一代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曲折离奇且经过了足够的时间考验,远比你看到现在任何互联网+的一夜暴富的传奇有参考价值的多。
若成功太容易,它的深刻性和参考性就可能不足。同样是成功者,陈天桥和史玉柱可能恰好只是在对的时间抓住了对的行业。“恰好”是统计学里的概率问题,不可能人人学会。
倒是任正非这种不屈服和不放弃能成为年轻人的精神动力。所谓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每一个有追求但身陷囹圄的年轻人,在最无助的时候想想任正非,你应该还没有他那么惨吧,至少你还有青春,还有宽松的社会环境,还有再来一次的可能。
相信历史总不缺乏再一次的巧合,只是到那个时候,能不能问自己一句,在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份,当时的你在哪里?跟谁风云际会?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6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