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范文 1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每每念及***的这些诗文,胸中总会不由自主地荡涤起一股恢宏豪迈之气,印象中的毛**因着这些诗文而幻化成为一个激情飞扬,独领风**,从不会为儿女私情所困的伟人,近乎一个神。然,伟人也是一个人,只是他们比常人的隐忍力更强而已,他们只不过不惯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显于大众的面前。今天有幸与班上的孩子们一起学习了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从中我们看到了毛**鲜为人知的温柔细腻情切的那一面。一堂课中,我和孩子们透过文字与毛**进行了近距离的接触,既深深地感受到了一位父亲的爱子情感,又领略了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现就这堂课的教学活动作一下反思。
一、精心设计了整个教学流程。
备课时,我围绕教学目标对教学流程进行了精心的设计,环节如下:1.抗美援朝时代背景、毛岸英个人简介导入,把学生带入抗美援朝的时代,并感受到这样一个优秀的年轻人牺牲了,是多么的令人惋惜,从而让学生们尽量能体会到毛**的悲痛之情。2.目标出示,有的放矢。3.初读课文,整体把握。4.品读句子,体会情感。5.视频欣赏,深化情感。6.补充资料加深理解。7.深情小结。8.课后小练笔:抓住视频中毛**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个难眠之夜的情景,一一描述出来。这一环节,既是对人物品质的进一步升华,同时也让学生能仿照课文的写法,进行人物描写,效果比较好。这几个环节的设计都一致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情感这个目标,真正做到了有的放矢,形式为目标服务。
二、注重语文的工具性,链接应试,主要表现在:
1、概括课文内容方法指导性强,有实效。本文教学,我抓住三封电报引起的**的思想感情变化以及毛**对此作出的批示为线索,把三封电报的内容和毛**的批示内容串联起来,就是本文的主要内容,并告知学生像这样抓住中心线索串联各部分内容,就是总结课文主要内容的一种方法。
2、确定一个谈体会的模式。告知学生一个特定的句式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化难为易,激发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学习本课时,我就给予了学生们谈体会的一个模式:这句/段话运用了语言/神态/心理/动作描写方法,我从中感受/体会到了毛**丧子后极度悲伤的心情/常人的情怀/常人难有的宽广胸怀/伟人*怀。
3、抓住文中反问句相机进行反问句式变陈述句式的训练,既训练了句式,又理解了句子含义。如:朝鲜战场上我们有多少优秀儿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父母难道就不悲痛吗?他们就不想再见一见孩子的遗容吗?
4、理解课文,以读为本,抓住细节,读品结合,读中悟文,读中悟情。教学这篇课文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了解一代伟人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家的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通过对*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刻画来反映他的内心世界。为了达成目标,教学时,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时,用不同的符号划出描写毛**听到儿子牺牲时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感受一代伟人*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然后给予时间让他们交流交流各自的体会,说说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提醒他们抓住关键词句来体会。例如,“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时,学生先抓住重点字词“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热了几次”,“原封不动”等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带着感受朗读,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然后在体会“‘岸英!岸英!’**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时,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走进文本,自己朗读,再指名朗读,通过师生的互相交流碰撞、相互启迪,让句子中的内涵留在学生的心田,使伟人形象屹立在学生心中。最后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因为有感情地朗读,是指导学生感受*情感世界的重要方法。许多感受,有的学生不一定能说出来,但可能通过读能表达出来,在读中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的情感,在读中升华学生自己的认识。生的感悟还是比较到位的,
三、情感线索引领,充分展示了语文的人文性特点。
1、采取各种方法,激发学生情感。为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能感同身受毛**惊闻噩耗后的心情,我首先给予学生们熟读课文、互相交流的时间,然后我用抑扬顿挫而又不断深入引进的过渡语,引导学生不断深入伟人的内心,以续代讲、以情诱人,让学生在充分的配乐朗读重点句段中感受毛**痛失爱子的悲痛心情,自然而然把学生们带到了课文悲痛的意境中,朗读起来也就能声情并茂了。为了让毛**爱子情感更具可感性,可视性,我又设计了视频欣赏、资料补充、深情小结这几个环节,深化情感,加深理解。
2、以生为本,能力为先,读说写三结合,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服务,奠好基础。我认为语文教学不是为教而教,而是为了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辨等各方面的能力,使我们的学习有了激情、有了思想的灵动。在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我的学生们实实在在地受到了6次朗读、理解和表达的训练,并安排学生课后写写观看视频后的小练笔,训练的点可谓全面,学生的朗读可谓是声情并茂,学生的理解视角多样,学生的表达独具个性,真正把读写结合起来。
3、适时、准确的评价。在课堂中,我的评价语言也较及时准确又具鼓励性。比如:你概括的针准确,老师看到了你的进步,看来我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呀等等,这些语言对于孩子们来说都是最好的鼓励,不仅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也创设了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四、不足之处
因为放手让孩子学的环节较多,因此,孩子的发言有许多有待改进的地方,我应该根据孩子的回答,进行有效的点拨和提升,而不能停留在孩子的肤浅的意识发言上,也不可过多的重复孩子的回答。
时间比较赶,教学中,应给足时间让学生在感情朗读中去自由地感受作品,让学生在朗朗的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去感受情思美感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一堂课上完了,我和孩子们还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中……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范文 2
关于略读课文教学,叶圣陶先生在《略读指导举隅》前言中就指出:学生从精读方面得到种种经验,应用这些经验,自己去读长篇巨着,不再需要教师的详细指导,这就是“略读”。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这段简短而又精辟的论述,向我们指明了略读课教学的方向。
一、“略”而有“度”
1、略读教学不等于“略读”
略读课文,从内容上说,理解课文的要求要低于主体课文的教学,一般是“粗知课文大意”,只要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即可,词句的理解不作为训练的重点。从方法上说,教师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但也要把握好“度”。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文章写法独到,于细节处的描写更是深入人心,对学生的写作具有直接指导作用,文中,*的悲痛、眷恋、踌躇的情感,无不融入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细节的刻画中,所以,课堂上我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中汲取丰富的语文涵养,借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略读课文要把握“取舍”
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年段目标、单元目标和课时目标选取重点,不必面面俱到。
每一篇略读课文的前面都有一段提示语,这段提示语不仅实现了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内容上的自然衔接,而且明确提出了本课学习的重点、难点,为师生指明了教与学的方向。为此,我凭借《青山处处埋忠骨》一文前面的提示:把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部分多读几遍,然后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来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化“略”为“移”
张化万老师就如何进行略读教学时曾指出:“略读课文不要只在单一的人文意义的渲染,略读课文略读什么,一定要精心选择课文,突出主干、突出文本特点,其他可删;精讲课文的品读、感悟可以缩减;还要注意学习方法迁移,为言语发展提供有效支撑……”可见,学法迁移在略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
1、“移”要化形于精导
对略读课来说,在40分钟的有限课堂内,简要教师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在择其要点去其旁枝之后,教师的导要能起到有的放矢,抛砖引玉的作用,激活学生的阅读思维,调动学生的方法储存,引领学生走向文本深处。
如:《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从收到那封电报起,*整整一天……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学生通过自读,不难感受到字里行间所表达的**失去爱子的悲痛。但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表面,此时,我加以引导:是啊!整整一天不说话,是有满腔的悲痛不知道怎么说;只能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似乎弥漫的烟雾能掩盖他心中的苦楚,朦胧间往事涌上心头,他会回忆些什么呢?孩子们,你们知道吗?通过这样的引导,就能激起学生练习上下文,感受到此时**心中的渴望,此时再读句子,失去爱子的痛便能深入每个孩子的心了。在此基础上,我适时地点出学习写人的方法,又可以为进一步深入交流作铺垫。
而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在学生交流“自己深受感动或特别喜欢的句子”的过程中,我将有意的“躲藏”。此时,教师的导逐渐隐退,学生的自读自悟则成为主流。这种重其所重、略其所略的教学思想,让教师在略读课的教学中因势利导,游刃有余。
2、“移”要升华于“巧练”
叶老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指出:“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
《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课,在充分的交流之后,学生对毛**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感动之情已然充满心间,这时,我将借助文中的简单而深情描述的一句话——“电文稿下是被泪水打湿的枕巾。”进行读写能力的训练:
引导:**这一夜是怎么过来的?透过这泪水,我们仿佛听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是悲痛?是眷恋?又或是踌躇?拿起你手中的笔,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里活动,写一个小片段,写下**这难眠的一夜。
如此训练,就可让略读课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不足之处
教学之后,我也明显感受到了一些不足。一是在朗读感悟环节,虽然采用了不同形式的读,但没有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字词进行个性化感悟。二是对于略读课文来说,教师分析还是过多,学生自主感悟的时间太少,没有很好地做到把本单元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本课的学习中,学生对文本的体会不够深刻。三是课堂上对学生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不多,特别是对于学生的精彩回答,只是轻描淡写地表扬,没能及时地放大。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反思范文 3
《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全文以*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出来的有关毛岸英牺牲的电报和*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再写彭司令要求送回岸英遗体,而金日成首相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的意见分歧,面对这两种抉择,*强忍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最后作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表现了*常人的情感,超人*怀。教学本文,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对重点语句的朗读感悟,从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细致描写中体会一代伟人*的内心世界。感受毛**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无产阶级**家的宽广、博大*襟。为了达成以上目标,我是这样教学的:
一、播放课文情景朗读,创设悲痛氛围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博厚的、深沉的、凝重的。因此,要让学生很好地走进*作为普通人、作为毛岸英的父亲的情感世界,从字里行间体验、感受这份“情”,既需要教师的引领与激情,又需要学生设身处地地用“心”解读文本。
课始,我运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和图片向学生介绍了毛岸英以及抗美援朝的历史。还介绍了毛**一家为**牺牲的六位亲人,让学生对伟人*和他的儿子毛岸英有了具体的认识。接着,我通过一段视频,播放了与课文吻合的各种情景同时伴有深情并茂的原文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毛**面临失去爱子之后无比悲痛的心情,学生在听完朗读后无不为之感动,个个情不自禁,泪眼模糊。学生很好的把握了课文的情感基调,毛**失去爱子的悲痛,以及伟人的宽广胸怀无不震撼了同学的心灵。
二,抓住重点语段,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课文中毛**的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次对话,一次心理活动都能体现他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抓住这些语句去感知*作为平凡人的情感世界,作为一代伟人的宽广胸襟。教学时,文本中两处让我读着读着就哽咽了,一处是“从收到这封电报起,*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又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还是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一天不说一句话,一天不出门,一天不吃一口饭……”我和学生都发自内心地替毛**难过、极度悲痛。学生很懂事,教室里安静得连一根针掉在地上都能听见。另一处是“毛**仰望天花板,强忍者悲痛,用黯然的目光看着……”从这儿进一步体会到毛**失去爱子的万分悲痛。但最后还是签字,让儿子的遗体就留在朝鲜。这里表现出了毛**真不愧是伟人的风范及博大*怀。学生先抓住重点字词“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一支又一支”,“热了几次”,“原封不动”等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悲痛感情,然后带着感情朗读,这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文本语言文字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让无声的语言文字变得有声有形,()真切感受到**内心那份撕心裂肺、肝肠寸断的痛楚。特别是**面对彭老总和金日成首相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进行抉择时,**一时难做判断,他渴望见儿子最后一面,可他此时又想到了和毛岸英*一样牺牲的无数志愿军战士,他们的父母也一样经受失去亲人的痛苦,但“战争嘛,毕竟要*的”,这样的心理活动描写更能体现出毛**作为一名普通父亲流露出的真实情感和作为一名领袖人物所具备的开阔胸怀。
三畅谈感受,升华人物情怀
毛**尽管很渴望见儿子的最后一面,但还是毅然决然地把儿子留在朝鲜,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诗句,这是一种博大*怀,是文章主题的**和升华,在理解和诵读这十四个字的诗句后,让学生想象**夜晚泪湿枕巾的情感波澜,再现了*具有的普通人的情感和一代伟人宽广*襟,对毛**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此时,我设计一个环节是让学生写一写想对**说的话,畅谈自己内心的感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让学生自主理解了文本,感受到毛**的博大无私,又活化了毛**在他们心中的伟大形象。
拓展阅读
1、狼牙山五壮士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视死如归本**军人应有精神;宁死不屈乃燕赵英雄光荣传统。”这是当年晋察冀*司令员兼*委员聂荣臻为狼牙山五壮士的纪念塔题的词。以**员、班长马宝玉为首的八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马宝玉,1920年生,河北蔚县人。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参加了八路军,加入中国**。他作战勇猛顽强,在阜西庄一战中,用一把铁锹劈死一名日军,缴获一支“三八大盖”。在夜袭管头村的战斗中,他击毙一名日军机枪手,为部队前进扫清了道路。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路军和地方*政*。晋察冀*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政*、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班长马宝玉,副班长、**员葛振林,及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等5名战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马宝玉等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晋察冀*领导*授予3名*“模范荣誉战士”称号,并追认胡德林、胡福才为中国***员;通令嘉奖葛振林、宋学义,并授予“勇敢顽强”奖章,宋学义光荣加入中国**。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在棋盘陀峰顶修建了“狼牙山三*碑”。1959年5月重建,更名为“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宋学义转业到地方工作,1978年逝世。葛振林1981年7月离职休养,离休前任湖南省*衡阳军分区后勤部副部长,2005年3月逝世。
2、狼牙山五壮士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狼牙山五壮士》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精神和英雄气概。
首先,课文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因此,教学时我扣住这个“壮”字,由课题入手,引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壮”是什么意思?“五壮士”指谁?为什么不用“战士”,而用“壮士”?这样,从学习一开始就把学生推到主动探索的地位,既让学生探明了学习的方向,又激发了他们的思疑解惑的欲望,从而调动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我挖掘了教材的创造性的教育因素,启发学生合理想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领悟能力。如看完“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影片后,我设计的一个启发想象的训练点:“当时五壮士的心情如何,心里会想些什么?”从而对学生既进行了创新思维的训练,又开发了学生如何读好课文的创造潜能。
第三,“明理”是本课阅读教学的重要阶段。学生很难理解五壮士跳崖当时的心情及其内心感受,更不理解五壮士壮烈跳崖时发出豪迈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个道理。为解决这些难题,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思路。
1、让学生结合文中的语句,仔细体会五壮士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等,使学生理解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掩护任务之后的喜悦和面对死亡不屈服,以及对人民无比热爱、对祖国无限的依恋之情。
2、放“五壮士英勇跳崖”录像,让学生亲眼目睹五壮士英勇跳崖的壮烈场面。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一幅幅悲壮的画面,完全沉浸在五壮士那感人的事迹中。这时,抓住学生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配上音乐让学生反复品读,从具体的形象中明白五壮士以自己的生命换来的是人民的安全和幸福。
3、出示“五壮士纪念碑图”图片。启发学生当时为祖国、为人民、为**英勇献身的仅仅是五壮士吗?这样一来,难点突破了,学生也理解了五壮士为**勇于献身的崇高品质,他们是无数英雄的代表,他们的口号代表着全中国。
总之,上了这节课自己收获挺多,在课堂中不断成长自己,锻炼自己,让自己的教学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3、狼牙山五壮士反思教学反思范文
读了《狼牙山五壮士》,我深深感动。1941年秋,马宝玉等五位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连队主力顺利转移,将敌人引上绝路,痛歼敌人;在弹尽无援的情况下,他们英勇地用石头砸敌人,在完成任务后,他们又英勇地跳下了悬崖。由此可见,他们是多么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为了**事业他们勇于牺牲,费尽千辛万苦,终于获得了胜利。
俗话说得好:“死有的重于泰山,有的却轻于鸿毛。”五位壮士在万分紧急的关头,那海里就只有一种想法:只要能掩护连队主力顺利转移,我么壮烈牺牲也是值得的。这让我想起了一个有关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在一次打仗之前,荆轲曾唱过两句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说明荆轲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但他仍毅然前往。这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难道不令人佩服吗?
《圆明园的毁灭》让我们懂得了要勿忘国耻,振兴中华;《狼牙山五壮士》却截然相反,它让我感受到了五壮士爱国爱民,为了**事业勇于牺牲的豪迈精神。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90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