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王之涣的故事
王之涣小时候非常聪明好学。钻研学问,精益求精;写作诗文,落笔惊人。他死后,靳能为他所作的墓志铭说他“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他年少时,喜欢游历,结交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尤其与王昌龄、高适来往密切,视之为知己。
一日,王之涣与高适、王昌龄到旗亭这个地方饮酒论诗。当时,有几名歌女也被叫来歌诗助兴。王昌龄首先提议:“我们几人在诗坛上也算小有名气了,但没有分出名次。今日可以听歌女都唱谁的诗,谁的诗被唱得多,谁就是第一。”一位歌女光唱了王昌龄的两首绝句,又一歌女唱了高适的一首绝句。王、高二人都喜形于色。王之涣说:“这两个歌女都是唱的下俚之曲。”
说着指着一位最漂亮的歌女说:“且听这位所歌何人?”果然檀板一响,宛转的歌喉悠然而起:“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正是王之涣的得意之作《凉州词》。歌女又唱了两首绝句,都是王之涣的作品,三人相视大笑。王之涣开玩笑地说:“果然不出我所料!”这几位歌女知道原因后,连连拜谢道:“肉眼不识诸位诗仙。”
王之涣不仅蜚声诗坛,而且也是一位清官。他在河北文安县当官期间,秉公办案,为民除害;光明磊落,毫无媚骨;还动员县城财主,集资办学,兴教育人,兴建了一个四梁八柱,十间大瓦房的“义学堂”,至今传为佳话。
王之涣生平简介
王之涣(688年—742年),是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字季凌,汉族,绛州(今山西新绛县)人。豪放不羁,常击剑悲歌,其诗多被当时乐工制曲歌唱。名动一时,他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其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其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家喻户晓。
王之涣现存生平资料不多,只知早年由并州迁居至绛州(今山西新绛县),曾任冀州衡水主簿。衡水县令李涤将三女儿许配给他。因被人诬谤,乃拂衣去官,“遂化游青山,灭裂黄绶。夹河数千里,籍其高风;在家十五年,食其旧德。雅谈圭爵,酷嗜闲放。”。后复出担任文安县尉,在任内期间去世。
王之涣“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早年精于文章,并善于写诗,多引为歌词,常与王昌龄、高适等诗人互相唱和,名动一时。他尤善五言诗,以描写边塞风光为胜,是浪漫主义诗人。靳能《王之涣墓志铭》称其诗"尝或歌从军,吟出塞,曒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但他的作品现存仅有六首绝句,其中三首边塞诗。他的诗以《登鹳雀楼》、《凉州词》为代表作。章太炎推《凉州词》为“绝句之最”:“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拓展阅读
1、江姓的起源江姓的全国分布、名人故事
白鹭洲书院在江西古郡吉安市区东部,于赣江中双水夹流之处,有一座如中流砥石的绿洲,这就是著名的鹭洲,闻名遐迩的白鹭洲书院就建于白鹭洲上。
白鹭洲书院,又称鹭洲书院、白鹭书院,是在南宋淳祐元年,由当时任江西吉州(今吉安)宰相的江万里所创建的。其中设有文宣王庙、云章庙、道心堂、风月楼、斋舍等,并建有六君子祠,祀周敦颐、程颢、程颐、邵雍、张载、朱熹。
书院初建时,江万里自任主讲,继有郭公度、欧陽守道等先后主讲席。文天祥、刘辰翁等曾就读于此。元代至元十九年,书院被洪水冲毁,吉安路总管刘珏重修。至正十二年,红巾起义军与元兵战于吉安,书院大部被烧毁。明嘉靖五年,吉安知府黄宗明重建书院。嘉靖二十一年,知府何其高迁府治于南关外仁寿山慈恩寺,改名“白鹭”。隆庆六年,巡抚任长,请定书院科举额,书院规模及其讲学活动得以重振。清初,被省城大吏立为江西四大书院之一。
康熙年后,许多著名学者如施闰章、毛奇龄、杨洪才等都曾会讲于此,一时称盛。清道光五年《庐陵县志》载有“白鹭书院图”。另有清同治间状元刘绎所撰《白鹭书院志》。今为白鹭洲中学。
2、汪姓的起源汪姓的全国分布、名人故事
族规家训
族规家训在家谱中名称各异,如家诫、家教、家约、*、家言、家书、家规、家议、家范、家训、宗禁、祖训、族规、族约、规范、规矩等数十种。它要求所有家族成员必须遵守的各种行为规范和规章制度。其目的是为了使子孙后代永远存续家族、光大族望,不致因行为失当而败坏家业。
族规家训分为两类,一是强制性的法规,另一个是诱导性的说教。其内容包括财产继承、婚姻、祭祖祀宗、忠君孝亲、家庭教育、日常生活,甚至还包括水源保护、森林保护等等,几乎涉及到了家族生活的各个领域。如以忠孝节义为本,以勤俭耕读为家的江州义门陈村,成为古代*家族的典范。宋真宗曾题诗“聚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炊四百年天下无双”。但是在他们的*中,关于吃饭问题的家规就有六七条,从烧饭到吃饭、从日常吃饭到节日会餐都有详细的具体规定,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3、名人勤学好问的小故事大全
名人勤学好问的故事: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小时候从不认真读书,经常是把书本一抛就出去玩耍。一天李白碰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婆婆正拿着一根大铁棒在石头上磨,觉得好奇问她做什么,老婆婆告诉他要磨成绣花针,李白深受感动,从此就用功读书,终于成为文豪。
春秋时代,孔子被人们尊为“圣人”,他有弟子二千,大家都向他请教学问。他的《论语》是千百年来的传世之作。
孔子学问渊博,可是仍虚心向别人求教。有一次,他到太庙去祭祖。他一进太庙,就觉得新奇,向别人问这问那。有人笑道:“孔子学问出众,为什么还要问?”孔子听了说:“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他的弟子问他:“孔圉死后,为什么叫他孔文子?”孔子道:“聪明好学,不耻下问,才配叫‘文’。”弟子们想:“老师常向别人求教,也并不以为耻辱呀!”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古代的时候,对自然界产生很多误区,人们相信螺赢是将螟蛉变成自己的儿子这个荒唐的传说,还把领来的儿子叫做“螟蛉子”。陶弘景对此表示怀疑。他在村边的菜园子里找到一窝蜾蠃,蹲在菜地里聚精会神地整天观察。陶弘景发觉它们有雄也有雌,经过许多天细致的观察,陶弘景终于揭穿了蜾蠃衔螟蛉的秘密:原来蜾蠃也有自己的后代,螟蛉是被衔到窝里给幼虫当食物的,根本不存在“螟蛉义子”这回事!从此,陶弘景更感到,凡事最好亲自观察,绝不能人云亦云。
4、汪姓的起源汪姓的全国分布、名人故事
汪姓最早源于商代汪芒氏之后。传说上古时大禹治水成功后,舜就把皇位让给了大禹。有一次,大禹出巡时,见路上有一队囚犯。他下车询问,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他自己流下了眼泪。左右人员问他:“罪人不守法,你为什么哭呢?”大禹说:“尧、舜是圣人,他们管理天下时,百姓都向他学习,所以天下没有犯人。现在到了我的手下,百姓却各人只管各人,所以犯法,我能不痛心吗?”
后来,他在会稽召集天下诸侯研究如何治理天下大势,各路诸侯都到了,唯独汪芒国国君防风氏没有来。这个部落是一个巨人部落,每个族人都身高三丈有余,且各个力大无穷,所以防风氏持勇而骄,不把大禹的命令放在眼里。
最后防风氏才姗姗而来,并且口出狂言,大禹就把他处*。后来他的子孙逃亡到湖洲汪芒山里躲了起来,改称汪芒氏。战国时期,楚国灭掉了越,汪芒氏也被攻破,他们又逃到安徽南部的歙县一带,改称汪氏,至此就有了汪姓。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255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