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铸《点绛唇一幅霜绡》诗词原文及赏析
一幅霜绡,麝煤熏腻纹丝缕。掩妆无语。的是销凝处。
薄暮兰桡,漾下苹花渚。风留住。绿杨归路。燕子西飞去。
【前言】
《点绛唇·一幅霜绡》是北宋贺铸所作,是一首描写思妇盼人归的小令,描写了九月入秋时,南浦岸边的景色及送别的场景,含蓄而形象地表达出了思妇的相思之情。全词虽无一字提到离别相思,却将离别相思之情写得淋漓尽致。全词以景衬情,寓情于景,可谓词短情长的佳例。
【注释】
⑴霜绡:即素绢,此处指手帕。
⑵麝煤:是熏炉中所燃烧的香料。
⑶的是:犹言确是。
⑷消凝:“消魂凝魂”的缩语,谓感怀伤神。
⑸处:此表时间,用如“时”。
此词表现一对情侣乍别的悲伤和别后的思恋。词之上片从居者也即女方写,写情人离别;下片转写行者亦即男方,写既别之后。全词采用潜气内转之法,层次的演进从画面的转换中表现出来,极尽含蓄蕴藉之致,初读不知所云,但觉晦涩,反复吟咏之后,文义自通,别有情趣。这种秾密深隐的艺术风格,犹如橄榄之味,苦尽而甘,味美于回。
上片首二句,“霜绡”即素绢,此处指手帕。词中写手帕,常用“罗帕”、“鲛绡”一类字面,这里用“霜绡”,突出它的洁白如霜,还有象征纯洁的意思。又手帕的量词往往称“一方”这里却改用“一幅”以突出它的大。“麝煤”是熏炉中所燃烧的香料。以上两句系用曲笔,很婉约地暗示读者:那女子因与情人离别而伤心哭泣,流了许多眼泪,一大块手绢都浸透了,故须放熏炉上烘烤。言“熏腻纹丝缕”,则分明是泪雨不曾晴,手绢刚烘干又沾湿,不知反复熏焙了多少次,以至于丝帕的香味达到饱和,浓得刺鼻了。“掩妆无语”,改从正面点明女主人公用手绢捂住脸,“竟无语凝噎”。此句以简洁凝炼的语言,营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写得新奇而又生动。
末句更直截了当地揭出“悲莫悲兮生别离”的旨意。“的是”,犹言“确是”。“消凝”,为“消魂凝魂”的缩语,谓感怀伤神。“处”,此表时间,用如“时”。此句与“掩妆”句紧密配合,使起首两句的意象落到实处,化为明朗。
过片“薄暮”二句,叙行者于傍晚时解缆启程。一“漾”字炼得甚好,见出此行乃迫不得已,故决不肯急帆快桨,而只是随波逐流。无意中,船儿却漂向了开满白苹花的水中小洲。古代风俗,姑娘们每于上已、寒食、清明等春日佳节出游郊野水滨,采集白苹花赠送给自己的情人。词中男主人公应当也享受过这样的幸福。此时,蓦地见到那凝结着爱情的一丛丛小花,怎不勾起记忆中温馨甜蜜的往事?怎不触发心底里不可遏止的相思?这就逗出了下文。“风留住”,三字单独成句。明明是人不忍行,故稍遇逆风即小泊苹渚,徜徉于伊人昔曾采花之地,无限依依,妙不说破,却借助拟人化的手法,把风儿写得极有情意。
结拍两句用唐人顾况《短歌行》“紫燕西飞欲寄书”句歇后。贺词中用此句处甚多,如《九回肠》:“赖有雕梁新燕,试寻访、五陵狂。小华笺,付与西飞去,踊双愁黛,再三归字,囗九回肠。”《凤栖梧》:“小砑绫笺,偷寄西飞燕。”《菱花怨》:“会凭紫燕西飞,更约黄囗相待。”《木兰花》:“西飞燕子会来时,好付小笺封泪帖。”皆可与此篇对参。此二句言主人公刚刚踏上旅途,就迫不及待地托燕子捎信给心上人,抒写出深沉而又急切的相思之情。
此词善于攫取取生活中最能集中表现情侣间特定情感的典型素材,将男女主人公的一往情深抒写得婉曲动人,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拓展阅读
1、梅邵静《三片叶子》诗词原文及赏析
三片叶子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上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被砍断的树桩歌唱。
纵使只有三片叶子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崇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选自《延河》1981年第12期)
“三片叶子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这真是一个绝妙的比喻!它把三片叶子活泼泼的生命力极其生动传神地表现出来。
三片叶子“骄傲地站在树桩上”,它们为自己和生育它们的树桩求生求荣的顽强意志而感到骄傲,同时也对滥伐树木,企图扼杀它们的暴虐而又愚蠢的行径表示抗议。“它们还要为被砍断的树桩歌唱”,赞颂树桩的不屈,抚慰树桩的伤痛;更“要向世界呼喊”,“让人们永远憧憬被剥夺的满树春光”,停止人们的暴行蠢举,争当绿化的卫士。它们真是“多可爱的小东西啊”!这首诗在把它们比喻作小鸟儿之后,接着就用拟人化手法,一层深一层地描写它们的静态、动态,刻画它们的思绪、心情,可以说是把它们写活了。
本来枝叶葱茏,满树春光,如今只剩下了一段树桩!诗中所反映的这一变化了的事实,令人不得不沉重地反思。而不期然却看到了:树桩上有着一条绿茎,绿茎上有着三片叶子……诗中所刻画的这一凄清而热烈的图景,则更叫人感慨万千。这首诗既展示树木受到的严重伤害,又表现它们固有的蓬勃生机;既谴责滥伐者的无知行为,又激发他们追悔过去、着眼未来……召唤力和*力都是极强的。
(潘微华)
2、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岑参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西原驿路挂城头,客散红亭雨未收。
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
驿路在西原山上穿行,看起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那江边的送客亭,有送行人雨中依依惜别。
李判官,你到汾水上的时候,看看那里的云光山色,可还像汉武帝那个时代那样雄伟壮丽?
注释
虢(guó)州:唐属河南道,故城在今河南灵宝南。李判官:岑参的友人,名字不详。晋绛:指晋州、绛州。得秋字:拈得“秋”字韵作此诗的韵脚。
西原驿路:虢州城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
汾水:河流名,发源于今陕西宁武,向西南流入黄河。
汉时秋:汉朝的鼎盛时期。
创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至上元二年(761年),岑参出任虢州长史,其时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由于战乱,国土破碎,人民罹难,诗人亲眼见到过的开元盛世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这首诗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此诗是送行之作。当时的虢州城,大抵依山而建。西原是城外一个地方。北出黄河的驿路是由城外绕山而去的。所以诗的开头,才有“西原驿路挂城头”的话。此句骤看是写景,城堞现出了一角,远处有重重叠叠的山,驿路在山上穿行,看来就像挂在城头似的;其实又是在叙事,点出送行题目。再把这第一句和次句连起来读,还可以看到一个雨中送客的场景。除了城堞耸峙,远山一抹,驿路蜿蜒之外,江边还有送客亭;雨景中又仿佛可以看见行人上路,主人殷殷相送。纯然以写景来叙事达情,却又达到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这是作者在摄取、提炼、表现三方面都下了力量的最好说明。
然而,这首诗不能看作是一般的送客应酬之作,诗人在诗中倾注的思想感情,要比单纯的送别友人深广得多。就在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这样的背景下,诗人感慨遥深地写下了这两句话:“君去试看汾水上,白云犹似汉时秋?”话里隐藏着一段典故:有一年,汉武帝刘彻到河东(今山西地区)去,祭了后土之神,又坐船在汾水上游览、饮宴,高兴起来,做了一首《秋风辞》。有“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的话。汉武帝在位五十多年,是汉朝的`鼎盛时期,而唐朝从贞观到开元一百多年间,国力之盛,比起汉武帝时有过之而无不及。安史之乱一来,却突然落得如此可悲的局面,诗人自然是不能不有所感触的。恰好李判官要到晋绛去,诗人于是含蓄地向朋友提出这样的探问,很明显,隐藏在这两句话后面的,是诗人对于唐帝国衰落的深沉的叹息。一种对国家命运深切关怀的激情,在诗人胸中激荡。有了这两句,就给这首送行诗平添许多艺术光彩。
3、贺铸《减字浣溪沙》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闲把琵琶旧谱寻,四弦声怨却沉吟。①燕飞人静画堂深。欹枕有时成雨梦,隔帘无处说春心。②一从灯夜到如今。③
【注释】 ①“闲把”句:语本唐·韦庄《谒金门》(春漏促)词:“闲抱琵琶寻旧曲。”寻,重温。《左传·哀公十二年》:“若可寻也。”唐·孔颖达《疏》:“郑玄云:寻,温也。” ②欹(qi期)枕:斜靠着枕头。雨梦:旧题战国楚·宋玉《高唐赋》:“昔者先王(楚怀王)尝游高唐,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曰:‘妾巫山之女也,为高唐之客。闻君游高唐,愿荐枕席。’王因幸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春心:少女怀春之心。③灯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数夜燃花灯,故称。在此良宵佳节,往往有青年男女冲决*礼教网罗而自由恋爱的故事发生。
【译文】 闲来抱住琵琶将旧曲重温。四弦声声却哀怨,音调好不低沉。画堂燕飞人寂,更加显得幽深。斜倚着香枕入梦,有时还能去会见情人。一道门帘阻隔,竟使我无处诉说春心。这恼人的郁闷呵,从元宵节后直延续到如今!
【集评】 清·陈廷焯:“贺老小词工于结句,往往有通首渲染,至结处一笔叫醒,遂使全篇实处皆虚,最属胜境。如《浣溪沙》云(词略)。妙处全在结句,开后人无数章法。”(《白雨斋词话》卷八)
【总案】 《浣溪沙》末句如同《忆江南》末句,最为难写。单句叶韵,收束全篇,短短五字、七字,须独立见意,稍逊功力,即难免凑拍趁韵之讥。大家如温庭筠,其名作《忆江南》(梳洗罢)一首,末句“肠断白蘋洲”尚且被人视为蛇足,更无论他人了。然而贺词此篇,却偏以末句见称于白雨斋。我们试看前五句,当然句句不苟,一句一意,一句一境,塑造了很鲜明的怀春少女的艺术形象,表达了极悱恻缠绵的少女相思的情怀,但总还是一个平面。末句给出前文所述种种情状的时间持续度,点明女主人公之“春心”不自今日始,由来久矣。以数学拟之,前五句好比底数M,末句则有如底数右上角的那个n次方符号,读来寻常七字,殊非警策,而其功效之大,陡然使得前五句所抒情怀的厚度成倍翻番。陈廷焯评语,可说是深得此词三昧!
4、韩瀚《重量》诗词原文及赏析
她把带血的*,
放在生命的天平上,
让所有的苟活者,
都失去了
1979年8月作
(选自《清明》1979年第2期)
这首诗曾荣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诗中的“她”即是张志新*。她因坚持**主义真理而遭到“四人帮”的残暴杀害。她是*和人民的好女儿,无产阶级的女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她的名字早已载入史册,必将荣耀千古!
当年歌颂张志新*的诗篇很多,也不乏优秀之作。《重量》这首诗在其中,篇幅短,字数少,可它终究有重量——每次读它,都能让人获得感悟,获得激励,都能得让人的心海掀起波涛,涌起巨浪。
生命是有价值的,而价值有大小,有轻重。古人曾用“泰山”和“鸿毛”来比喻,来形容。而这首诗呢?它设计了一架天平,把*的带血的*放在天平的一边,把所有的苟活者放在天平的另一边,然后让人看到天平立即向放*的一边倾斜——苟活者失去了、而*获得了重量。这想象是多么独特!这构思是多么新颖!这样通过一架天平,把*和苟活者联结起来,让他们构成强烈对比,从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不仅有*生命价值之大之重,而且也有苟活者生命价值之小之轻;不仅有对*的热烈讴歌,而且也有对苟活者的有力针砭。这就使它增加了抒情的容量,深化了主题,从而在众多的同一题材诗作中独具风采,有了重量。
读着这首诗凝练、深沉的字句,面对张志新*的带血的*,苟活者是会羞愧得低下头来,无地自容的。
(潘微华)
5、贺铸《横塘路》翻译 原文 思想感情 赏析 评点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②锦瑟华年谁与度③?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④若问闲愁都几许?⑤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⑥
【注释】 ①横塘路:本篇词调为《青玉案》,“横塘路”是作者根据文义改题的新名。亦自残宋本《东山词》卷上抄出。宋·龚明之《中吴纪闻》卷三《贺方回》条:“贺铸……徙姑苏(今苏州)之醋坊桥。……有小筑在盘门之南十馀里,地名横塘。方回往来其间,尝作《青玉案》词。”②凌波:三国魏·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本谓洛水女神步行于水上,后多用指女子的轻盈步态。但:只。芳尘:指美人行走时蹴起的尘土。③“锦瑟”句:唐·李商隐《锦瑟》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杜甫《有怀台州郑十八司户》诗:“岁月谁与度?” ④蘅皋,长满杜蘅(一种香草)的沼泽地。彩笔:南朝梁·钟嵘《诗品》卷中《齐光禄江淹》条:“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一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后以“彩笔”称文学家的生花妙笔。题:写诗词。⑤都:总共。几许:多少。⑥一川:遍地。“梅子”句:宋·陆佃《埤雅》卷十三《释木·梅》:“今江、湘、二浙四五月之间,梅欲黄落则水润土溽,础壁皆汗,蒸郁成雨,其霏如雾,谓之‘梅雨’。”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春》《花信风》条引《本皋杂录》:“后唐人诗云:‘楝花开后风光好,梅子黄时雨意浓。’”
【译文】 陌路上,我瞥见了一位美丽的女郎。她轻盈的脚步不指向我所居住的横塘,我只能目送着她渐渐远去,留下一道尘土芬芳。是谁有那个福份陪伴她欢度青春时光?她的住所,想必有着能观赏水中月影的小桥、开满鲜花的庭院、红漆的门户、雕花的轩窗——她与春天同在,只有春之神才知道她住在什么地方。
飞云冉冉飘过,长满香草的水边平地已是暮色苍茫。可我还呆呆地站在那里遐想。我挥动彩笔新写下了诗篇,那诗篇伤感得令人断肠。要问我胸中莫可名状的愁情共有几多?多得就象那遍地如烟的青草,那满城随风翻舞的柳絮,那漫天的黄梅雨霏霏扬扬。
【集评】 宋·黄庭坚:“少游醉卧古藤下,谁与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断肠句,只今惟有贺方回。”(《豫章黄先生文集》卷十一《寄方回》诗)
宋·罗大经:“诗家有以山喻愁者,杜少陵云‘忧端如山来,澒洞不可掇’、赵嘏云‘夕阳楼上山重叠,未抵闲愁一倍多’是也;有以水喻愁者,李颀云‘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李后主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秦少游云‘落红万点愁如海’是也。贺方回云‘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鹤林玉露》卷七)
清·程洪、先著:“工妙之至,无迹可寻,语句思路亦在目前,而千人万人不能凑泊。”(《词洁》)
清·万树:“词情词律高压千秋,无怪一时推服。”(《词律》卷十)
清·刘熙载:“末句好处,全在‘试问’句呼起及与上‘一川’二句并用耳。或以方回有‘贺梅子’之称,专赏此句,误矣。且此句原本寇莱公‘梅子黄时雨如雾’诗句,然则何不目莱公为‘寇梅子’耶?”(《艺概》卷四《词曲概》)
清·王闿运评末三句: “一句一月,非一时也。不着一字,故妙。”(《湘绮楼词选》)
近代·夏敬观:“稼轩秾丽之处,从此脱胎。细读《东山词》,知其为稼轩所师也。世但言苏、辛为一派,不知方回,亦不知稼轩。”(手批《东山词》)
近代·陈匪石:“‘一川烟草’是二三月间,‘满城风絮’是三四月间,‘梅子黄时雨’是四五月间。历时如此,则‘谁与度’之神味,更为完足。”“‘一川’以下十三字写愁之多且久,虚意实作,外结轖而内空虚,即梦窗所自出。至全篇皆情,只此三句是景,而用景仍以写情,方回融景入情之妙用,尤耐人寻味。”(《宋词举》卷下)
【总案】 贺铸赋词,善于言“愁”。在他的笔下,“愁”有长度,能够伸展:“江上暮潮,隐隐山横南岸,奈离愁、分不断。”(《河传》)有面积,会得蔓延:“愁随芳草,绿遍江南。”(《怨三三》)有体积,堪用斗量:“万斛闲愁量有剩。”(《减字木兰花》)有重量,可以船载:“斗酒才供泪,扁舟只载愁。”(《南柯子》)有颜色,能抹在纸上:“小华笺,付与西飞去,印一双愁黛……”(《九回肠》)其中除少数翻换前人诗意外,多属自出心裁。即便是前人用得烂熟的以山水喻“愁”,他也力求写出新意,如《浪淘沙》:“远山相对一眉愁。”《鸳鸯梦》:“闲愁朝复暮,相应两潮生。”至如本篇以博喻手法写出已之“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充斥于时空,就更是公认的千古绝唱了。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竟让他写得挥臂可揽、垂手可掬,犹如经过一场化学反应,无形的氢和氧被合成为液态的水、固态的冰,我们不能不佩服词人那杰出的艺术表现能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17can.com/articles/45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