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发布时间: 2025-08-07 10:28:12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1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自主赏析文章。诗文较长,生难字词较多。早自习预习时,首先让学生通读了全文,接下来对生难字词进行了正音辨识,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时的情感变化,指导学生朗读。通过一个早自习的预习,全班学生基本能够熟练朗读全文,达到了预期的预习目的。

本课要讲的内容很多,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大胆取舍内容,抓住一些关键点来讲。在授课中基本实现了预期设计的教学目标。在此简单总结这节课的得与失。

(1)在授课途中我没有按照传统的导入——作者简介——背景介绍这个模式,而是在介绍完作者以后直接解题,把背景介绍放在了最后一个问题——有关“诗眼”的讨论之前,便于学生真正理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一主题,这一点我感觉遵循了内容为主题服务这一点。

(2)作为诗歌教学,朗读是很必须的,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了自由朗读——学生单个朗读——集体朗读——单个朗读——集体朗读的环节,做到了朗读形式的多样性。

(3)在赏析诗歌之前我先让学生思考并讨论以理清思路,让学生明白这一课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底。

(4)在赏析时主要以几个问题贯穿,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两次比较大型的分组讨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合作探究原则,在此期间老师只是起到了一个领队的作用,活动主体是学生,做到了还课堂给学生这一点。

总之,这一节课,我自己觉得还是比较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的,当然作为一名执教一年半的青年教师,在这次课上也体现了一些不足之处,特反思如下,以指导以后的教学。

(1) 粉笔字不是很好,位置摆放不是很恰当。

(2) 学生回答问题后的点评语言比较枯燥单一。

(3) 刚开始的紧张,导致少部分语言表达不精练。

总之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发扬优点,不断提升自己,以弥补教学中的不足,做一名真正优秀的高中语文教师。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2

面对一位熟悉而又陌生的诗仙,手捧一篇浪漫主义的巅峰之作,我应该在课堂上给学生些什么呢?这是我抽到《梦游天姥吟留别》这个课题时头脑中闪现的问题。

一、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需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是我给出的答案。于是,这课的第一个环节——让学生发问,应运而生。

学生问,“这首诗的题目是‘梦游天姥吟留别’,应该是一首离别诗,但我怎么没读到一点点离别愁绪呢”“这首诗开头为什么不直接写天姥山,而写瀛洲?”“第二段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这一个个问题既是学生真实的疑问,也切中理解本诗的要害,于是,我明白了,只要充分相信学生,他们不仅能解决问题,而且能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

二、我要给学生什么?学生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我就和他们探讨什么。于是,这课的第二个环节就设计为:结合文本,谈谈这首诗最打动你的是什么。

有的同学对“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这奇特的想象产生了兴趣;有的同学体味到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洒脱;有的同学佩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和胆魄;更有的同学为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一句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争执不下。辩论之中竟然有同学大胆发问,如果皇帝给李白一个大官做,他还能够喊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诗句吗?激烈的辩论,最后以一位同学辩证的分析结束,但我想这种争论是没有结束的,因为,学生的思维还在活跃着。

这更坚定了我以生为本,充分尊重观点他们的课堂教学理念。

三、我要给学生什么?我能给学生什么呢?我反问到。即使我能给学生些什么,学生能接受吗?

与其强求给学生些什么,不如看看学生能带给我们什么。

于是,这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同学们畅所欲言:请你用最喜欢的形式表达真实的阅读感受。

课本诗,古体诗,诗配画,歌唱,颁奖词等等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尽情的展示,更难能可贵的是,不管什么样的形式,就展示的内容来看,既是对文本的分析,又是对文本的深化和拓展。我羡慕学生们的才情,更为他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提问,交流,释疑,展示。一节课下来,我能给学生什么?这个课前一直思索的问题显得并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这节课学生给了我很多,很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 3

当时上完课后心情是复杂的,有沉浸课堂欲罢不能的兴奋,也有没有达到自己期望值的失落。

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一、抓住了诗歌教学的灵魂—读,并且将教学目标贯穿于始终。以读为

主,进而指导学生用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人的感情。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二、能够做到层次分明,重点突出。引导学生重点品味和*世界有关的诗句,体会诗人运用这种浪漫主义手法的背后承载的感情。

三、将鉴赏内容分给四个小组,放心大点的让学生通过分析与合作体会作者写作此诗时的心境。

不足之处在于:

在细节上教师点拨一定要到位、干脆利索,不然学生会过多纠缠于此而

忽略诗歌的感情脉络,致使后面的重要诗句无法充分赏读。本节课旨在落实读、背、写,但是如果没有充分预习,学生的背和写会变得飘浮无依,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得不到有效训练,只是空摆架子。

再反思:教学设计中让学生充分活动的环节最难把握,学生总有一些教师无法预料的观点和认识。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学习目标指引下,不如让学生大胆质疑、互相对抗,这本身就是学生主体性的一种体现。

拓展阅读

1、》记仙诗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云霞明灭或可睹。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去兮何时还,且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这首诗是诗坛皇冠上的明珠,亦是最著名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读诗仙的诗不可不读这首。奇景异象、姿彩陆离,最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为绝代名句,世代传诵,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贩夫走卒,风流名士,或绝世才,无不拍案而起,从骨子里升起一股做大写的人之勇气来,也许除皇帝老儿之外,世上的人都会为之而共鸣,一语道真机,戳到了生命的要穴。

历代的文人士对该诗非常推崇,因诗是以为题,故理解大都以“”为主线,认为作者是说托言,尤其加上了当时作者的生活情景:长安城遭权贵排挤,被放逐,悲愤离都。故此诗是在奇丽的幻中,表现了对恶浊的现实与权贵的鄙弃,向往超脱功名的自由生活,豪迈而悲愤。现代人更是加进了许多变异的带着时代烙印的观点,宣称是追求自由想,个性解放的杰作。历代虽对本诗的艺术选诣作了许多分析,但普遍认为诗仙用的是夸张的浪漫主义的手法。为我们创造出了一个超越现实的迷离恍惚且雄奇壮丽的美妙境界。而其中的情节是虚构的,是作者才的想像,被奇特般地发挥出来了。

也许大部分人都不会有作者神奇的经历,故难以体验那种超凡入圣的境界,而一般人对的经验,几乎都是片段支离,情节模糊,色彩全无的记忆,故以想像去读这首诗也以为诗是想像出来的,情节是虚构,是所谓艺术的发挥。

其实这首诗好是因为作者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这个真实世界的出现连作者自己都惊呆了。因为它太真实太美妙,以至作者从那个世界回来的时候是顿失烟霞,从而彻悟人生。其过程是非凡的。因为作者真实地被带入了一个较现实更高层的世界。在此我们可以说是一个不同于我们生活环境的另外空间。他把亲临其景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用他的笔记录了下来。用诗这种形式。全诗层次分明,一点也不扑朔迷离,把另外空间的壮观奇异一层一层展现给我们。作者一开始就告诉我们:“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种奇遇,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紧接着他描述了他进入那个空间时的状态:“一夜飞度镜湖月”、“身登青云梯”。大凡读过有关人的元神离体进入另外空间的案例都知道,这是很明显的特点,感觉自己飞起来了,身轻如鸿。接着非常美妙的景致出现:“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正当他沉醉于眼前的美景时,更为壮阔的景象出现了:“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伴随着令人惊怵的雷声,门打开,浩荡青,日月同辉。从那里望去:“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一派上的热闹景象,也就到此,嘎然而止。“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看到仙人列队的壮观景象后,一下被送回现实世界。这时渭然长叹,所谓的现实,所谓世间之乐,才象真正的一场啊。人间的万事都象流水一般一去不复返。快让我告这浮云般的尘世。在青青山崖间,准备好神鹿坐骑随时访问名山中的仙人,我怎能为了一点俗世间的得失而忘掉人生的根本?那是真正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原因啊。这首诗如此壮美,清晰而流畅,并不是一种失意的宣泄。相,是诗人在看到了那种真实而壮观的*世界后,重新找回自己的人生的升华; 是一种摆脱俗世羁绊后的轻松,一种顿开茅塞后的解脱: 返本归真,访仙修道。而现代人完全不能体会这种生命的升华,认为这是消极避世。但因为人人皆有成的本性,故读最后两句时都能为之一振,是因为本性被唤醒之使然,决非是活得不得意了的呐喊。

过去的诗人很多都修炼。故于定中或“”中能够看到另外空间的景象。本来就是修道的。而所谓人生(现实)的失意,在更高层次可能恰恰相 。所以当他决意告纸醉金迷、争名逐利的*,那与之有缘或看护他的高级生命就把真实的*世界展示出来给他,而当“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入麻”景象一出现也即点到为止,而作者亦大彻大悟了。因为另外空间的层次更高,所以其景也更美更实,这就是这首诗好的更深的一个原因,就象中国古代的医,把另外空间的一些东西应用过来,效果奇佳一样。在中国古诗中有许多类似的描述。象“红杏枝头春意闹”,后人都说“闹”字好,其实这个“闹”也是因为作者把看到的另外空间的真实状况映过来了,故境界一下就升华上去了。而《无境呤》是这一类作品的代表。

2、鉴赏

诗的开头几句是写入的缘由。诗人说:海上回来的人谈起过瀛洲,那瀛洲隔着茫茫大海,实在难以寻找;越人谈起过山,山在云霞里时隐时现,也许还可以看得到。“瀛洲”是一座神山,我国古代传说,东海上有三座神山,一座叫蓬莱,一座叫方丈,一座叫瀛洲。越,现在浙江绍兴一带。“信”,在这里当“实在”讲。

先说“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这一笔是陪衬,使诗一开始就带有神奇的色彩;再说“越人语,云霞明灭或可睹”,转入正题。以下就极力描写山的高大:“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诗人先拿山跟相比,只见那山横在半云上,仿佛跟连结在一起。再拿山跟其他的山相比,它既超过以高峻出名的五岳,又盖过在它附近的赤城。“五岳”,指我国的五座名山,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赤城”,是山名,在现在浙江台北,因为山上赤石罗列,远看好像红色的城,所以叫赤城。接着诗人又换一个角度以台山为着眼点来写,说那山东南方的台山虽然非常高,但在山面前,也矮小得简直像要塌倒了。这里的“台四万八千丈”,只是说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四万八千丈。

在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出山怎样高,却用比较和衬托的手法,把那高耸的样子写得淋漓尽致,仿佛那高峻挺拔、在云霞里时隐时现的山就在我们眼前,唤起了我们的幻想,跟着诗人一步步地向那幻境界飞去。

从“我欲因之吴越”一句开始,诗人就进入了境。从这里到“失向来之烟霞”一大段,写的都是境,是全诗的主要部分。

诗人见自己在湖光月色的照耀下,一夜间飞过绍兴大都市的镜湖,又飞到剡溪。他看到:谢公投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那里渌水荡漾,清猿啼叫,景色十分幽雅。“谢公”,指的是魏晋贵族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山,以写山水诗著称,浙江的名山他差不多都到过。谢灵运在登山的时候,曾经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过,下了“暝投剡中宿,明登岑”的诗句。

接着,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这里的“谢公屐”,指的是谢灵运特制的一种登山用的木鞋,鞋底上有木齿,上山就去掉前齿,下山就去掉后齿,这样走着省力些。“鸡”,是古代传说里的一种神鸡,相传住在东海桃都山顶的一棵大树上,鸡一叫,下的鸡都跟着叫起来。诗人说:他穿着谢灵运特制的木屐,登上山的上连青云的石阶。站在高山之巅,看见东海的红日在半山腰涌出,听见鸡在空中啼叫。这样,从飞渡镜湖到登上山顶,一路写来,景物一步步变幻,境一步步开展,幻想的色彩也一步步加浓,一直引向幻想的**。正面展开一个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世界:“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这几句的意是说,在千回万转的山石之间,道路弯弯曲曲,没有一定的方向。倚靠着岩石,迷恋缤纷的山花,忽然昏黑了。熊在咆哮,龙在啸,震得山石、泉水、深林、峰峦都在发抖。气也急剧地变化,青青的云像要下雨,蒙蒙的水面升起烟雾。写得有声有色。这里采用了楚辞的句法,不仅使节奏发生变化,而且使读者联想到楚辞的风格,更增添了浪漫主义的色彩。

突然间景象又起了变化:在我们面前,霹雳闪电大作,山峦崩裂,轰隆一声,通向*洞府的石门打开了,在一望无边、青色透明的空里,显现出日月照耀着的金银楼阁。且看:“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这里作者接连用四个四言短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节奏参差错落,铿锵有力,把门打开时的雄伟声势,充分地写了出来。“列缺”就是闪电。

门打开以前,诗人极力铺叙昏暗恍惚的色彩和惊动地的响声,而门打开以后,景象又是一片光辉灿烂,壮丽非凡。这样,前者就对后者起了烘托的作用,在诗的气势上,形成了一个由低沉到高昂的波澜。为*的出场渲染了神奇的背景。

接着,*出场了:“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许多*纷纷走出来,穿着彩虹做的衣裳,骑着风当作马,老虎在奏乐,鸾凤在拉车。境写到这里,达到了最高点,诗人的幻想真像“马行空”,无拘无束地任意奔驰。

读着这些迷人的诗句,好像是在欣赏色彩鲜艳、变化莫测的童话影片一样,是那样富于魅力,那样引人入胜。使人读了心往神驰,宛如置身*世界。

但是,好不长:“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唯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心惊醒,一声长叹,枕席依旧,刚才的烟雾云霞哪里去了?诗在境的最高点忽然收住,急转直下,由幻想转到现实,仿佛音乐由响彻云霄的高音,一下子转入低音,使听者心情也随着沉静下来。读诗,尤其是读古体诗,全篇的波澜起伏是应该注意体会的。

诗人由醒后的低徊失望,引出了最后一段。这一段由写转入写实,揭示了全诗的中心意。这首诗是用来的,要告诉在鲁东的朋友,自己为什么要到山去求仙访道。这一段是全诗的主旨所在,在短短的几句诗里,表现了诗人的内心矛盾,迸发出诗人强烈的感情。他认为,如同这场一样,世间行乐,总是乐极悲来,古来万事,总是如流水那样转瞬即逝,还是骑着鹿到名山去寻仙访道的好。这种对人生的伤感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态度,表现了想当中消极的一面。*社会里属于*统治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上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对人生抱消极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们评价这首诗里所表现的想,决不能只看到这一面,还要看到另一面,更强烈的一面。在想当中,和“人生无常”相伴而来的,不是对人生的屈服,不是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而是对上层统治者的蔑视和抗。他的求仙访道,也不是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为了满足无穷的贪欲,而是想用远离现实的办法表示对权臣贵戚的鄙弃和不妥协,正像诗的结句所说:“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哪能够低头弯腰伺候那些有权有势的人,使得我整不愉快呢!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的想是曲折复杂的,但是它的主要方面是积极的,富有抗精神的。

3、》原文解读 赏析综述 题解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云霞明灭或可睹。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依石忽巳暝。熊咆龙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去兮何时还,且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选自《全集》,此诗又名《东鲁诸公》。长安三年,使他对社会现实的黑暗、统治集团的*,有了深刻的认识,产生了强烈的不满。宝三年冬他回到东鲁家中,只与友人寻幽纵酒,忌谈*富贵。但有一个不安定的灵魂,他有更高的追求,于宝四年秋,离东鲁家园,准备作第二次漫吴越,写了这首描绘山的诗,赠给东鲁的朋友们,故以《》命名。“”,诗体的一种。

这是一首记诗,也是一首仙诗。诗的意境雄伟宏大,变化莫测,绚丽多彩的艺术形象,奇特新颖的表现手法,历来为人们所传诵,被视为的代表作之一。

全诗分三段。第一段,前八句,写诗人入前的向往,即入的缘由。点明山高大雄奇。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航海的人谈起东海里的仙山瀛洲,烟波渺茫,实在难以找到;〕

客从海上来,当谈海上事。“瀛洲”,古代传说东海中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是仙山,仙境,当然景色瑰丽不凡,又以大海为背景,就更为壮观,令人向往。但海面上烟状的水雾笼罩,波涛渺茫。“微茫”,景象隐约不清。“信难求”,实在难以寻求这一仙境啊!诗人是听“海客谈”,是耳闻,并非目睹。海客呢?也是听来的“传闻”,并未亲临,亲见。这样,“瀛洲”虚无缥缈,可谈而不可及,便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越神奇,便也越传为“海上奇谈”了。

起笔两句,先从虚处写起,说明仙境难求。

“越人语,云霞明灭或可睹。”〔越地人谈起山,云霞掩映,忽明忽暗,有时可以一览。〕

“越人”,越国人,即今浙江一带人。山,在今浙江省台县西北,嵊县东,是著名的风景区。传说登山的人听到过仙人唱歌的声音,山因之得名。当地人对山熟悉,谈起来当然也就真切。山的突出特点是高耸云霄,漫彩霞笼罩,雄伟险峻。“明灭”,时现时隐。云霞开,则山现;云霞罩,则山隐。“或可睹”,有时能够目睹到山的形象,真是胜似仙境。由此引出“”,令人神驰心往。

“海客谈瀛洲”,“难求”,是虚笔,也是衬笔;“越人语”,“可睹”,是实笔,也是主笔。两句形成对偶,以虚衬实,突出了胜景。起笔由瀛洲引出,由虚入实,运用类比法,表明也像瀛洲一样,给涂上了一层神奇的色彩,令人油然而生神驰的念头,极自然地导入对山的描绘。

可睹,使“”成为可能,为因之一。

浙东山水是青年时代就非常向往的地方。入翰林前曾不止一次旅,他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而且非常熟悉的。

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山直插云霄,横向边,山势高出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这两句直接描写,用“连”、“横”、“拔”、“掩”四个动词表现山高耸入云的气势。“”,诗人用纵笔写,与相连,写山之高。“向横”,诗人又用横笔绘,横向绵延至边,写山之阔。一句中用三个“”字,加强了气势。山号称奇绝,是越东灵秀之地。但比之“五岳”,总感到有点“大气”不足。可是却在诗中夸它“势拔五岳”。“掩赤城”,写山遮掩了赤城山。赤城山,在浙江省台县北。山土赤红,似云霞,因之得名。诗人用步步陪衬法写,一用名山五岳相衬,二用高大的赤城山相托,极写山的雄姿。

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那高达一万八千丈的台山,但和山一比,就像要向东南方向倾倒下去似的。〕

这两句间接描写,用“倒”、“倾”两个动词描写台山,衬托山的高大形象。山与台山相对,峰峦耸峙,仰望如在外,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者的幻觉。台山,在浙江省。“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并非确数,极言台山之高大。但“对此”,“此”指山。“欲倒东南倾”,台位于东南,又属东南走向,一个“倒”字,一个“倾”字,表现了台山在山前,倾身如拜倒在的足下一样,显得低多了。此以“一万八千丈”的台山衬托,夸张地描写出了山的雄伟壮观,气势不凡。

这座山,被描写得耸立外,巍巍然非同凡比。这座诗中的,是平生所经历的奇山峻岭的幻影,它是现实的山在笔下夸大了的影子。

山势高峻,使人萌发“”的念头,为因之二。

第二段,共三十句,写诗人所遇幻境,表现诗人对仙境的向往。是全诗的主体。分三层,第一层(至“渌水荡漾清猿啼”),写往剡溪。

“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我想依据越人的传说,去吴越,一夜之间就飞过洒满月光的镜湖。〕

此为过渡句,“我欲因之”,是承上,承接对现实的描写。“因”,凭借,依据。“之”,指代前文越人对山的传说,是的现实基础。山隐于云霓明灭之中,引起了诗人探求的向往,展现出一幅幅瑰丽变幻的奇景。“吴越”,“”字后有“”;“吴越”,“吴”因言“越”而带出,其实,就是指越。此为启下,引到对吴越的旅行路线及具体情景的描写上,不露痕迹。诗人进入了幻之中,仿佛在月夜清光的照射下,他飞渡过明镜一样的鉴湖。用“一夜”,强调了时间之短,又用“飞”字修饰“度”,表现了飞渡镜湖之快和诗人急欲山的心情。“镜湖”,在浙江省绍兴县,又名鉴湖。“镜湖月”,即月下镜湖之意,一个“月”字,给湖上景色笼上了一层月光,涂上了一层美色。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湖光月色照着我水中的身影,伴送我飞到美丽的剡溪。〕

“湖月”,镜湖的湖光与美妙的月色交辉,“照我影”,明月把“我”的身影映照在镜湖上,轻盈,飘忽,又将“我”由镜湖之畔送至美丽的剡溪之边。“送我”,拟人写月,表现了诗人无比喜悦的心情。“剡溪”,在浙江省嵊县南,即曹娥江上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谢灵运住宿过的地方如今还在,这儿清清的溪水荡漾,猿猴的啼声凄清。〕

先以怀人之笔写“谢公宿处”,南朝宋代诗人谢灵运,性喜山水,以山著称,他过剡溪,曾在此住宿。他所作《登临海峤》诗云:“暝投剡中宿,明登岭。”“今尚在”,表明明月已送他降落在谢公当年曾经歇宿过的地方。诗的下句,描写“谢公宿处”环境幽雅,景色凄清。“渌水荡漾”,是写山间水。“渌水”,即清水。“荡漾”,写出清澈的溪水在月光映照下泛起微微波纹的美好情景。“清猿啼”,是写山间猿。“清猿啼”,即“猿啼清”,猿猴凄凉清脆的叫声在山间回响,衬出山间的幽静。

但这还是登山前的景色,属过渡之笔。

第二层(至“仙之人兮列如麻”),写“”,为中心层。绘出了五幅各具姿态的图,第一幅(至“身登青云梯”)为“登临图”,写登山轻快心情喜悦。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我脚上穿着谢灵运设计的木屐,身子登上高耸险峻、直入云霄的山岭。〕

中的诗人,面对优美的山景,兴更浓。“脚著”,脚上穿着谢灵运当年登山时穿过的那种特制的木屐。《宋书》记载,谢灵运登山,“常着木屐,上山则去其前齿,下山则去其后齿”。此时,诗人身已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青云梯”。“青云梯”,犹言梯,指耸入高空,伴有青云,石阶似梯的山路。突出表现了山高耸云,表现了诗人登山的轻快和喜悦的心情。

第二幅(至“空中闻鸡”),为“晨景图”,写晨光壮美宜人。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登至半山腰,就可看见海中日出的奇景,还听到空中鸡的啼叫声。〕

继飞渡而写山中所见。石径盘旋,身已登上“青云梯”的诗人,此时已登至“半壁”。“半壁”,半山腰。因山陡如壁,故曰“半壁”。“见海日”,诗人身居“半壁”,迎接黎明,东望大海,碧涛汹涌,托红日跃出,彩霞、朝阳照耀苍山翠壁,一片曙色,尤为壮观,开阔胸臆。前句是写诗人“半壁”之所见,后句是写“空中”之所闻。诗人“闻”到了什么?听到了鸡的啼鸣。《述异记》载:“东南有桃都山,上有大树,名曰桃都。枝相去三千里,上有鸡。日初出照此木,鸡则鸣,下鸡皆随之鸣。”

泰山极顶才能观日出,“半壁”即能“见海日”,足见其高峻。在此还听到了神话传说中的鸡破晓,空中鸡先唱,而后下众鸡齐鸣,啼声此起彼伏,回荡于深山峡谷,何等悦耳!真乃见奇景,闻异声,更表现了山的神奇险峻。

点明的时间由月夜推到拂晓,的境界由清幽变为壮丽。

第三幅(至“慄深林兮惊层巅”),为“山景图”,写日胜景迷人。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山岩重叠,山路千回万转,崎岖不定,我遇花观赏,依石盘桓,不觉日落色变暗。〕

“千岩万转”,互文见义,即千岩万岩,千转万转。诗人至在“千岩万岩”之间,路在重叠的山岩中蜿蜒,人在“千转万转”“不定”的山间小道上行进。极言攀登之险,但又险中见奇。山路左一转,右一弯,每一曲,每一折,都向人展开一幅绝妙的风景画,景象万千,美不胜收。石间路旁,山花烂漫,令人眼迷,使人心醉,诗人斜倚着岩石暂憩观赏。“忽已暝”的“忽”字,带过时间的推移,表现了诗人深为奇花异石所吸引,陶醉山水,观赏不够,流连忘行,不觉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一个“暝”字,领起下文,又为后文气氛的转换做了准备。

“熊咆龙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熊的咆哮,龙的啸,像巨雷一样在山岩泉流间震响,它使深林战栗,使重叠的峰巅震惊。〕

暮色中忽然传来熊的咆哮,龙的长鸣。“殷岩泉”,“殷”,一般作“雷声”解,此处作“震动”用。这巨雷般的声音震得山岩回响,震得泉水兴浪。这声音震得“深林”战栗,颤抖。这声音使得“层巅”震惊,摇晃。描绘出了夜晚山巨兽怒吼,惊心动魄的奇特景象。

衬托出诗人心情寂凉,暗示诗人处境险恶。

第四幅(至“丘峦崩摧”),为“雨景图”,写夜间雨中奇特的景象。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乌云沉沉啊,好像将要下雨,水波摇动啊,升起烟雾。〕

前句写“云”,云是“青青”的。“青青”,黑沉沉的样子。写乌云翻滚,“山雨欲来”。后句写“水”,水是“澹澹”的。“澹澹”,水波摇动的样子。水波荡荡,烟雾升腾。写风云突变,暴雨将临的征兆。这与前两句描写的景象形成了巨大变化。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闪电从云缝里射出,山峰好似被霹雷炸裂,崩塌。〕

此为“云青青兮欲雨”的发展,浓密的乌云突然裂开,射出耀眼的电光。“列缺”,闪电。随电光闪闪,是巨雷轰鸣。“霹雳”,炸雷声。这闪电雷鸣,似将“丘峦”震“崩”,倒塌,似将山峰“摧”毁,斩断。写雷电逞威,山崩地裂。连用两个短促的句子,造成紧张气氛,暗示处境的险恶,为仙府的出现作好铺垫。

这里,不仅有有生命的熊在咆哮,龙在长;连无生命的深林、层巅也战栗、震惊;水、烟、青云都满含阴郁,与诗人的情感汇成一体,形成统一的氛围。前文是浪漫主义地描写山,高大神奇;后文是浪漫主义地抒情,深沉悠远。这奇异的境界,令人够惊骇的了,但诗到此并未止步,而诗境却由奇异转入近似荒唐,全诗更进入了**。

第五幅(至“仙之人兮列如麻”),为“仙境图”,写仙府富丽堂皇。

“洞石扉,訇然中开。”〔一个巨大的仙洞有道石门,轰隆隆一声从中间打开。〕

“列缺霹雳”的巨大威力,致使“丘峦崩摧”之际,“洞”(仙府)的“石扉”,“訇然”(轰然)一声“中开”,出现了一个*世界。“洞”,道家称*居住的地方,多在名山洞府,洞中地,所以称为“洞”。这两句启下,引到描写“洞”的景象。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万里碧空,无限辽阔,望不见边,日光月色映照得金银装饰的楼台金碧辉煌。〕

“青冥”两句,写一个阳光明媚、和乐美好的*世界。

“青冥”,青色的空,“浩荡”,广阔无边,清澈透明,深邃美好。这“訇然中开”的“洞”福地,有明亮的日月,在日光月色的“照耀”下,金银装饰的瑰丽的楼台仙阁,景色壮丽,何等地惊心眩目,光彩夺人。“金银台”,传说*的住处有黄金银砌成的宫阙。洞中壮丽辉煌的虚幻景象,和洞外电闪雷鸣的现实情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洞”,是诗人向往的乐土,所追求的理想世界。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穿着彩虹裁成的衣裙,驾上当作神马的清风,云神们啊,一个个从上飘然降落。〕

从“浩荡”的“青冥”中,“云之君”以“霓为衣”,披着五彩霓虹做的衣裳,飘逸,艳美;以“风为马”,乘着清风,纷纷降下,降落到这“日月照耀”的“金银台”间,降到这绚丽多彩的仙境。

这里,借用九字长句,表现*纷至沓来的景象。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老虎奏着仙乐,鸾鸟驾着彩车,随行的宫*分列两边,像麻一样难以数清。〕

随着“云之君”的降临,群仙翩翩降落到山。他们有奇特的乐队,老虎弹瑟奏乐;他们有的坐着鸾鸟驾的华贵美丽的车子,列队“如麻”,队容整齐,奔赴仙山的盛会来了。

这是多么盛大而热烈的场面!

这是幻境的**,这是诗人理想的最高境界,是诗人创造的奇异的*世界:神临仙山,群仙齐集,欢快喜悦,似在迎接人间诗仙的到来!

仙人盛会是人间生活的映,这里除了有诗人长期漫经历过的万壑千山的印象、古代传说、屈原诗歌的影响,也有他长安三年宫廷生活的记忆,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想象,才描绘出这般辉煌的万千气象。

第三层(至“失向来之烟霞”),写醒长嗟。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如此景象令我猛然间心惊肉跳,恍惚中坐起身来,失意地长叹不已。〕

如此境,如此壮丽景象,使我突然“魂悸”、“魄动”。“以”,而,并列连词。“悸”,心惊,心跳,魂魄惊动。“怳”,同“恍”。我于恍然之中,“惊起而长嗟”,惊讶得坐起身子,长叹不已。仙境忽然消失,境随即破灭,诗人在惊悸中返回现实。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醒来时看到的只是身边的枕席,刚才境中见到的云霞仙景全都消失了。〕

诗人“长嗟”之余,才发现“觉时”,醒来之时,身边唯有枕席。“向来”,刚才。“烟霞”,云霞,即中奇景,五彩缤纷的景象已失,全无影无踪了。境破灭后,诗人,不是轻飘飘地在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又躺在枕席之上。

诗人在中幻境达到**时醒来,又回到现实世界,激荡的心情也归于沉静。这样把现实与境构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有力否定。

第三段,后七句。诗的第二段写“”;第三段写有感而“”诗“”,点题。由描写转入议论,诗人直抒胸臆,揭示主题。为“”的余波。分三层。

第一层,前两句,紧承前段,强调及时行乐,在消沉的情绪之中,蕴含着诗人对现实的愤慨。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世间什么富贵行欢作乐也像做这样虚幻,古往今来一切事也像东去的流水,一去不复返。〕

诗人大初醒,感慨万端,联想到人世间行欢作乐之事,“亦如此”。“此”,指诗人的奇遇,一时即现,一时即失,变幻无常。作者并由此推想到以往,进一步指出,“古来万事”,自古以来的万般事物:*的,生活的;乐事,愁事;那“济苍生”、“安社稷”壮志未酬的伤感之事;那三年长安生活,理想破灭的失望之事;那傲岸性格招致权贵谗毁之事,也都像那滚滚东流一去不复返的水一样啊,转眼即逝。

写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感慨。这是历史给他造成的局限。

第二层,中三句,辞朋友,求仙归隐,与恶势力绝不妥协。

君去兮何时还,且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告了你们后,要问我何时回来?我暂且把坐骑放养在青山之间,要走时就骑上它遍访名山。〕

诗人“”诗“”,给谁?给“君”。“君”,指东鲁的朋友们。今日告了你们,离开了你们,“何时还”?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与你们相见。表现了朋友间依恋不舍的感情。此时,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且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且”,暂且。“鹿”,隐者的坐骑,或曰*所骑的神兽。暂且把我的坐骑放养在青山之间,需要走时,“即骑”,就骑上鹿,访名山,求仙访道,这才是最快意的。可见,诗人对个人前途感到甚为迷惘。

这三句,句句押韵,表现了诗人的激动情绪。

第三层,末两句,直接表达诗人对于世俗功名富贵的蔑视和对于权贵的抗精神。

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诗人最后却愤然加添了两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怎能够低头弯腰、低声下气地侍奉有权势的达官贵人,使我不得开心展笑颜!〕

这个九字长句,用以表达诗人毅然不顾的情态,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安能……事权贵”,即怎能侍奉权贵。怎样“事权贵”呢,“摧眉折腰”,低头弯腰,表示卑顺。诗人用它做状语,刻画出了事权贵者的奴才相。这些权贵们,在眼中,既无德,荒淫无道,又无才,俗不可耐。对权贵,从感情上感,从内心里蔑视,表现在态度上只能是傲岸不驯,又怎能侍奉他们呢?至于“摧眉折腰”就更不可能了。因为那样,会使诗人“不得开心颜”,不能够心情愉快,笑逐颜开。诗人怎样才能“开心颜”呢?只有走出长安,远离权贵;摆脱上层社会,走向民间,交往平民,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徜徉山水。

所以说,这段诗的前两层在流露出消极想的同时,也体现出积极的抗精神。因为,蔑视权贵,才把*富贵看得像“东流水”一般;不满现实,才向往名山仙境。诗末像外飞来之笔,使低沉的情调一变而为昂扬,照亮了全诗的主题。它唱出了*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之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在*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做的人绝非多见。诗人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这是他超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这首诗通过“”神奇境界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乐土的向往,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否定,表达了敢于蔑视权贵,绝不与之同流合污的精神。

诗人把神话传说和对山川的体验融合在一起,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创造了新奇的境界,寄托了诗人奔放的热情。

新奇巧妙。“”是一种艺术构,诗人以虚构的“”形式来组织诗篇。运用浪漫主义手法,先写“”,将中的幻境写得活灵活现,仙境仙人,栩栩如生,令人如身临其境,使诗人在中暂且得以解脱,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诗中虚幻的境和黑暗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突出了现实的黑暗。诗到篇末,作者才直抒胸臆,突出主旨,表现了傲视权贵,批判社会现实的精神。

诗的想象丰富奇特,形象缤纷多彩,构成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诗人描绘的幻境,想象奇特,随着想象翅膀的飞翔,在笔端展现了万千景象,令人惊讶。例如,诗的第二段,先写往剡溪,兴渐浓;又写登山途中,见奇景,闻异声。再描绘山顶情景:,气象万千;夜晚,惊心动魄;洞外,电闪雷鸣;洞内,神奇壮丽。诗把境一步步推到**,陡然收笔,又回到现实,写得奇峰突起,出乎意外,引人入胜。诗人的意图在于宣扬“古来万事东流水”的消极想,但诗的基调是昂扬的,有一种不卑不屈的气概贯通诗间,并无消沉之感。

句型多变化,节拍有缓急。诗是古风,以七言为主,杂用四言、五言、六言、九言。夹用几句五言,以显示出轻快、欢愉的心情,如“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等。诗的情节到了紧张时,便改用四言,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等,声情一致。又注意音韵,语调铿锵悦耳。又参用**体句法,连用几个“兮”字,有气势,有韵律,便于描绘境的变幻多彩,又能表达诗人奔放的想感情,和不随世俗的抗精神。

4、《》注释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云霞明灭或可睹。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君去兮何时还?且放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山:在浙江新昌东面。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微茫:景象模糊不清。信:确实,实在。

越人:指浙江一带的人。

明灭:忽明忽暗。

横:直插空。横,直插。

”势拔“句:山势高过五岳,遮掩了赤城。拔,超出。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huà)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赤城,和下文的“台(tāi)”都是山名,在今浙江台北部。

一万八千丈:一作“四万八千丈”。

”对此“句:对着这座山,台山就好像要倒向它的东南一样。意台山和山相比,显得低多了。

因:依据。之:指代前边越人的话。

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

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shèng)州南面。

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山。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

渌(lù):清。

清:这里是凄清的意

谢公屐(jī):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南史·谢灵运传》记载:谢灵运山,必到幽深高峻的地方;他备有一种特制的木屐,屐底装有活动的齿,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木屐,以木板作底,上面有带子,形状像拖鞋。

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

半壁见海日:上到半山腰就看到从海上升起的太阳。

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鸡就叫起来,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

”迷花“句:迷恋着花,依靠着石,不觉色已经很晚了。暝(míng),日落,黑。

”熊咆“句:熊在怒吼,龙在长鸣,岩中的泉水在震响。“殷岩泉”即“岩泉殷”。殷,这里用作动词,震响。

”栗深林“句:使深林战栗,使层巅震惊。栗、惊,使动用法。

青青:黑沉沉的。

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

列缺:指闪电。

石扉,訇(hōng)然中开:仙府的石门,訇的一声从中间打开。洞,仙人居住的洞府。扉,门扇。訇然,形容声音很大。

青冥浩荡:青冥,指空。浩荡,广阔远大的样子。

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居住的地方。

云之君:云里的*。

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

恍:恍然,猛然。

觉时:醒时。

失向来之烟霞:刚才中所见的烟雾云霞消失了。向来,原来。烟霞,指前面所写的仙境。

东流水:像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且放”二句:暂且把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等到要行走的时候就骑上它去访问名山。鹿,传说*或隐士多骑鹿。须,等待。

摧眉折腰:低头弯腰。摧眉,即低眉。

5、 分层

全诗共分三个层次。

第1段:入缘由:山时隐时现,胜似仙境,高耸入云,横贯际,气势简直超出了五岳而盖压赤城山,诗人充满了向往之情。入原因句: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云霞明灭或可睹。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台一万八千丈,对 此欲倒东南倾。

第2段:幻境:飞度镜湖—登山览胜—洞仙境—醒若失。

由现实转入境:我欲因之吴越。

境转入现实: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第3段:出慨叹:蔑视权贵。揭示全诗主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作品的映射:

山其实映射的是朝廷。

从第一段的听说山,羡慕山到第二段的去山表现的是求仕心切,为了自己的抱负感慨的走向长安城。大有我辈岂是蓬蒿人之意。

第二段从登山开始用美丽的景色铺就山的美丽壮阔。用来表现进入朝廷后初期受到重用之时对朝廷的依赖好感。而“忽已暝”三字表示他已经陷入其中,眼睛已经被迷惑看不见真正的事实。然后忽然间“熊咆龙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表示他已经开始得罪权贵,失宠。但这只是惊,不是贬。后来“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则映射自己失宠,颜巨变。而自己则一直在这种“得”与“失”中挣扎。到了顿悟后的境界,“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才发现这一切的一切不过是一场

最后一段表现自己对这种黑暗朝廷的不屑与自己性格上的洒脱。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外飞来之笔,点亮了全诗的主题。

点击查看更多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反思相关内容»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49570.html

热门阅读

  1.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教学设计模版
  2. 小熊和小兔子的睡前故事
  3. 广东高考优秀作文3000字
  4. 小学节约粮食标语
  5. 关于端午的诗句
  6. 关于恋爱的秋雨的诗句
  7. 2016年大雪时节群发问候语短信
  8. 201年企业春节贺岁祝福语大全
  9. 鸡年新年祝福语顺口溜
  10.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设计及专家评析
  11. 拜新年作文350字
  12. 浅谈数据挖掘技术及其在高等学校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论文
  13. 清明节的古诗词朗诵
  14. 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范文
  15. 健康合理膳食传标语
←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