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大班语言活动《月亮船》教学设计
1、学习故事,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我国有世界最高的山、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
2、学习讲述故事,能学说故事中的角色语言,发展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幼儿互相帮助、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使幼儿通过学习故事,理解故事内容。
教学难点是使幼儿知道祖国有世界最高的山、最长的长城、最大的城市中心广场,萌发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讲述故事。
新《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活动中应力求“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因此,活动除了要以饱满的情绪影响孩子外,还主要采用了游戏法、观察法、启发式提问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
2、故事磁带;
3、入、退场音乐;
4、活动材料幼儿人手一份;
5、崇义简介的视频。
一、开始部分:以舞蹈“划小船”进入活动室。
师:(随音乐做划小船的动作进入活动室)刚才,小朋友划着自己的小船来到了活动室,老师这儿也有一条船,它是月亮船,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关于月亮船的故事,你们想听吗?
二、基本部分:倾听故事,理解故事内容,学习讲述故事。
(一)播放故事磁带,让幼儿完整倾听故事一遍。
倾听后问:
1、故事的题目叫什么?
2、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遇到了谁?看到了什么?是谁帮助她找到了家?
(二)通过多媒体课件分段学习故事。
⑴播放多媒体课件,学习第一段故事。
学习后问:
1、蒲公英被风吹到很远的地方,她睁开眼看到了什么?
2、讨论:故事中说的“陌生的地方”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
3、蒲公英碰到了谁?蟋蟀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蒲公英又碰到了谁?螳螂是怎样劝说蒲公英的?蒲公英最后碰到了谁?蒲公英是怎样对她说的?
⑵播放多媒体课件,学习第二段故事。
学习后请幼儿抢答:
1、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是哪一个?(太平洋)
2、世界上最高的是什么山?(喜马拉雅山)
3、世界上最大的广场是什么广场?(天安门广场)
4、蒲公英的家到底在哪?(万里长城大墙下的一棵小草旁)
(三)完整欣赏故事。
教师随背景音乐完整讲述故事。
(四)学习讲述故事。
请幼儿翻开活动材料,边看图边讲故事。
(五)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
1、问:蒲公英的家在中国,你们的家在哪儿呢?那儿有些什么美丽的景物呢?你们喜欢她吗?(教师引导幼儿从崇义的名胜古迹和其发展变化来自由结伴讨论,师生共同小结,共同感受热爱家乡的情感)
2、幼儿欣赏简介:我爱家乡崇义
3、教师小结:小朋友,我们是中国的小主人,不仅要为我们伟大的祖国感到骄傲自豪,还要从小学好本领,长大了把我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
三、结束部分:以舞蹈“划小船”离开活动室
师:让我们坐上“月亮船”到我们美丽的家乡去游玩吧!
拓展阅读
1、幼儿园大班活动《小青花》教学设计
1.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文中所写青花瓷艺人的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热烈赞颂之情。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一些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
4.认识本课生字新词,会写“鬓、访”等7个生字;理解“两鬓斑白、锲而不舍、纷至沓来、迷惘、茅塞顿开”等词语。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是怎样寻找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的。
2、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这句话。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欣赏青花瓷图片。
(青花,一种白地蓝花瓷器的名称。其瓷,胎骨滑腻,晶莹柔润;其花,清新明丽,幽静雅致;其釉,光亮洁净,白中泛青;其色,青翠欲滴,*不褪。青花瓷一向被誉为人间瑰宝,居景德镇四大传统名瓷之首。)
二、检查预习,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习生字词。
2.出示第五自然段中的“我开始了苦苦寻觅”一句。看看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由来。哪些段落写“我”苦苦寻觅的过程。给课文分段。
3.轻声朗读课文的两个部分,把生字读准。指名读生词。正音,并说说自己理解的词语。 (重点理解:
两鬓班白、锲而不舍、瑕疵、纷至沓来、迷惘、 茅塞顿开 )
4.齐读课文,说说两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默默期盼,父亲要儿子寻找残缺青花。这是故事的前因,写得比较简洁。
第二部分(5——16自然段)苦苦寻觅,儿子终于得到祖传配方。这是故事的结果,写得很详细。
三、小结
美丽的青花,一代代艺人的骄傲和满怀的心事都凝聚在上边。到底父亲要儿子找到什么东西呢?下节课再一起琢磨!
四、作业
熟读课文。抄写生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听写生词。回忆课文的条理。
二、细读理解。
(一)研读“默默期盼” 学习1-4自然段。 (1)思考:
1.父亲是一个怎样的瓷艺人?(用原文回答)
2.他教我瓷艺,为什么不传配方给我?(用原文回答)
3.后来,父亲为什么又郑重其事地把一尊残缺青花交给我?(用自己的话回答)
(2)细读感悟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外貌的句子,理解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动作:父亲郑重其事地交给我一尊青花瓷瓶。 (“郑重其事”描写了父亲的神态,“交给”描写了父亲的动作,说明父亲做这件事情时的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外貌神态: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眼神中充满了企盼,似乎想说些什么,但最终还是沉默。 (“两鬓斑白”是外貌描写,写出了父亲已经上了年纪。“企盼和沉默”是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对我传承瓷艺寄托着厚望,并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 语言:父亲说:“你应该去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找到了也就得到我的配方了。”(这句话描写了了父亲的语言,点明了父亲的心愿。)
(父亲对儿子承接瓷艺寄托着厚望,并有着自己的良苦用心。作为瓷艺人,父亲知道单单言语的表达,是无法让儿子学到制作青花的配方的,只有让“我”在实践中领悟才是最佳的办法。
(二)研读“苦苦寻觅” 默读5—16自然段。 (1)思考:“我”苦苦寻觅青花的祖传秘方,主要经历了那几个阶段?(寻找 —复制—创作)
(2)交流寻找 、复制、创作三个阶段中的重点句子,并体会其句子表达的思想感情。 寻找:
◆
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关于青花的书籍,渴望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探访到那片青花。 (“如饥似渴”说明“我”的热情很高。这句话写出了“我”先从书籍中探访青花。)
◆
看完了书,我又在古窑的碎片中寻找青花。 (再写“我”在古窑的碎片中寻找青花。)
◆
我锲而不舍地翻寻着历史的遗迹,终于找到一片完全吻合的青花。 (“锲而不舍”说明“我”为了寻找青花有恒心、有毅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
我小心地粘合寻到的瓷片,修复青花。 (“小心”说明我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复制:
◎
我决心复制祖辈的青花来弥补那残缺的一片,我要让祖辈的青花不再有任何的遗憾。 (“决心复制”说明“我”在修复青花不能让父亲满意的情况下,尝试着走另外一条弥补残缺青花的道路。) 创作:
2 ◎ 于是, 我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寻找古人的青花瓷片上,而是开始自己配料,自己制作那片理想中的青花 。
(这句话说明“我”决心摒弃修复、复制等方法,决心自己创作青花。)
◎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在残缺的瓷瓶上贴上自己制作的青花瓷片, 完全吻合。 (“迫不及待”表现了“我”非常急切的心情。)
(三)默读5—16自然段。
1、思考:画出描写“我”心理活动和父亲神态变化的语句,注意有怎样的变化,从中你体会出父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父亲从“不满意——冷眼——笑容”,实际上是表现了他要求儿子去创新瓷艺„„)
2、理解中心句
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才是青花的归宿,要不断追求,敢于创新,打破前人的思维模式,才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完美。)
三、总结拓展
我赞美独树一帜的“人间瑰宝”----青花瓷,更赞美(瓷艺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四、作业
1.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采集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在采集本上。 板书设计:
父亲
默默期盼
不满意——冷眼——露出笑容
我
苦苦寻觅
寻找——复制——创作
传承————超越
2、幼儿园大班活动《小青花》教学设计
1.欣赏故事,了解小青花跟随小黄猫外出的神奇经历。
2.愿意帮助小青花,小组合作根据花纹的提示拼图。
3.知道勇敢会让我们获得更多美好的感受。
PPT课件、图片卡、拼图游戏材料
1.说说各自喜欢的玩具:今天我们来聊一个有趣的话题,谁愿意告诉我,你喜欢的玩具是什么?
2.介绍我心爱的玩具:小青花
你们见过这种花纹吗?想想在哪儿见过这样的花纹?
小结:像这样在瓷器上的、蓝白相间的花纹,我们叫青花纹。
1.第一段:(教师讲述故事第一段)
如果你是小青花,你会愿意待在院子里还是愿意跟随小黄猫出去看看外面的大世界?
小结:安安稳稳待在院子里能给你带来足够的安全感,勇敢地走出去能够收获更多美好的感受。小青花又会怎么选择了?让我们继续听故事。
2.第二段:(教师继续讲述故事至小青花离开小院子)
坐在小黄猫的背上,你们猜小青花会看到什么呢?
播放PPT,教师简单介绍画面中出现的山水楼桥,帮助孩子感受这些景色同样的美丽和不同的精彩。
这一路上的景色,你们也都看遍了。来说说都看到了什么?
(比较祖国的山、水、桥、楼的不同)
中国有一座最高的山,是世界屋脊。知道叫什么山吗?知道它有多高吗?
中国的母亲河叫什么?
现在的房子越造越高有什么好处?
3.第三段:
小黄猫捡起一地碎片来到中国一个非常有名的'古镇,你们知道叫什么名字吗?
小结:景德镇是全世界造青花瓷最好的地方,在这里小黄猫遇到了最会做小瓷猫的老爷爷。
师:小黄猫和老爷爷要拜托你们一件事,请你们小组之间合作,把小青花修复的天衣无缝。
什么叫“天衣无缝”?
一起来看一看,哪只小青花修复得天衣无缝?
小结:“天衣无缝”就是两块贴在一起一条缝也没有。小青花在大家的帮助下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1.亲子阅读:与爸爸妈妈共读绘本《小青花》,说一说、演一演有趣的故事情节。
2.个别化活动:在美工区开展小猫陶泥的活动,感受制作陶泥的快乐。
3、幼儿园小班美术活动教学设计:彩色的雨
幼儿对颜色有较高的兴趣,能大胆而富有个性的涂色。本活动将营造缤纷多彩的语言环境,通过幼儿的想象力,运用多彩的短线和点创造出富有个性的七彩雨,以引发幼儿对绘画的兴趣。针对我班幼儿现有的绘画基础,引导幼儿从熟悉的小雨点突破口,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画面,同时鼓励幼儿不断地变换颜色,大胆地表现。
1、引导幼儿是否能点出多变的小雨点,即线条、点等认识
2、激发幼儿对颜色绘画的兴趣,积极参与绘画活动。
3.培养幼儿对抽象事物的想象力。
1、材料准备:油画棒、幼儿人手一份画纸
2、知识准备:幼儿观察过下雨时雨的情景。
一.绘画雨点。
1、启发谈话,引起兴趣教师:"今天太阳公公见到小朋友来上幼儿园了,他很高兴。可是忽然一阵风把小云朵吹来了,慢慢的"嘀答、嘀答"下雨了,雨是从哪儿掉下来的?小朋友,你们见过小雨点吗?是什么样的?
幼儿自由讨论举手回答,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小结:下大雨时,像根直直的、长长的线;下小雨时,一点点的。
2、操作演示,引出内容
(1)演示讨论,共同参与
A 、油画棒演示画长直线雨哗!哗!下了一场大雨。幼儿试画(强调从天空中滴下来,直直的,长长的。)
B 、讨论:滴答滴答,下小雨了,小雨的雨点怎样的呢?(一点点的)小雨点落到了哪儿?(幼儿讨论)
(2)激发兴趣,尝试取名
A、演示用各种颜色的短线画小雨点。
雨越下越小,太阳公公出来了。咦,小雨点一下子变成了五颜六色,怎么回事?(幼儿讲述)五颜六色的小雨点可真漂亮。
B、这么漂亮的小雨点,我们给它起个什么名字呢?(幼儿取名:七彩雨、美丽的雨等)3.老师讲解幼儿要注意的地方,及绘画的方法。
三、幼儿创作,教师观察指导。
(1)引导创作:下雨啦,我们一起来看漂亮的小雨点。(雨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等),能将最喜欢的颜色雨先画出来吗?
(2)老师给幼儿发画纸和油画棒。
(3)幼儿作画,教师观察指导1)观察幼儿调换颜色画的情况。
2)观察幼儿能否画出大小基本相同的雨点。
3)能否添加自己喜欢的东西。
四、以儿歌方法结束活动。
幼儿听老师念《小雨点》的儿歌。
(小雨点,凉又甜,又蹦又跳下的欢。种子喝了发嫩芽,花儿喝了更鲜艳。)
五、教师点评
教师点评幼儿的作品,表扬大胆绘画的幼儿,纠正个别幼儿不正确的绘画习惯。例如:雨点太少了,颜色不够丰富等情况。
本次活动本人由故事导入,以情景贯穿的手法,把整堂美术课贯穿起来了,幼儿兴趣比较浓厚,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也基本能够区分短线、长线、点的概念,画的也比较不错,但是有部分幼儿在用色方面还要加强,颜色可以再丰富一些,提高画面的质量及美观效果。
以下是幼儿动手画画时拍摄的照片,有教师个别指导的,有幼儿专心操作的,还有幼儿认真观看他人绘画的过程。
4、幼儿园大班活动《小青花》教学设计
本课教学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设计上体现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使学生能够抓住文章关键词句进行揣摩、品味,体会表达的思想感情。
2.了解两代人为传承和创新青花技艺所付出的努力,感受青花瓷人身上的可贵精神。
3.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培养学生语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认识“鬓、疵、沓、昭、惘、窥”;会写“鬓、访、锲、嬉、沓、惘、窥”;理解“精湛、弥补、遗憾、两鬓斑白、探访、锲而不舍、纷至沓来、迷惘、嬉戏、郑重其事、如饥似渴、茅塞顿开”等词语。
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青花瓷人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精神的赞颂之情。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及表达的情感。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和段落。
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体会关键词句蕴含的感情。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关于青花瓷的多媒体课件和文字材料、图片、歌曲等。
2.学生准备:课前搜集关于青花瓷的资料。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一)了解青花。
1.播放歌曲《青花瓷》片段,配合课件出示青花瓷器的图片。 2.了解青花的资料:出示“学习链接”。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教师过渡:(展示课件)北京奥运会的颁奖礼仪小姐的礼服,设计灵感也来自于青花瓷。青花为什么有如此高的价值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关于青花的动人故事,相信一定能带给你很多启示。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学习生字词。 精湛:精深。
弥补:把不够的部分填足。
遗憾:遗恨;不称心,大可惋惜。 探访:访求,搜寻。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 嬉戏:游戏;玩耍。 瑕疵:微小的缺点。
昭示:明白地表示或宣布。 两鬓斑白:头发已经花白了。
纷至沓来:纷,众多。沓,重复。连续不断地到来。
郑重其事:对事情采取慎重认真的态度,一点也不马虎、不敷衍。
如饥似渴:像饿了想吃饭,渴了想喝水那样。形容非常迫切的情状。 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比喻自成一家。
茅塞顿开:原来心里像被茅草塞住一样,现在一下子打开。比喻突然一下子明白了。
(二)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本文以“青花”为线索,写父亲让“我”修补他故意打破的一尊青花瓷瓶,“我”修复、复制仍然不能让父亲满意,在迷茫、思索后,找到了自己的青花,懂得了艺术没有“祖传秘方”,只有在超越中得到传承的道理,歌颂了青花瓷艺人执著的创新精神。
三、深入学习,理清层次
默读课文,思考:全文围绕“青花”写了哪些内容?
学生交流 :
起因(1—4):父亲考验“我”要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先修补残缺的青花。
经过(5—15):为了能让父亲满意,“我”经历了翻寻、复制到自己制作的过程。 结果:“我”明白了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这就是父亲给我的 “祖传配方”。
四、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一)指名读第一部分。了解“我”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
(二)学生交流。
1.“以青花为业”:
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体会出“我”生活在一个历史悠久的制瓷世家之中。
2.“以青花为荣”:
用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父亲制瓷技艺高超,远近闻名。
调动学生的审美体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让学生从文本入手,感受“我”的生长环境和家庭背景。为理解下文父亲的“良苦用心”做铺垫。
(三)教师过渡:作者的父亲只授他瓷艺,却不肯传他配方,直到有一天,父亲交给他一尊残缺的青花瓷瓶,让他寻找青花的碎片,父亲的用意何在?
(四)请学生默读第
三、四自然段,画出描写父亲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并想一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展示课件)
1.学生交流,教师引导。
(1)“父亲郑重其事地交给我一尊青花瓷瓶。”
从“郑重其事”这个词中能感受到什么?(父亲的态度严肃)
(2)“两鬓斑白的他望着我……”
①父亲期盼什么?想说什么?为什么最终还是沉默? ②谈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感受送进这句话再读。(“充满了期盼”说明父亲对“我”寄予了厚望。欲言又止的“沉默”里饱含着父亲不能说破的良苦用心。这句话体会到父亲对青花制作事业的热爱,对“我”充满了企盼。)
(3)“可是,父亲一脸肃穆……”
①父亲为什么一脸肃穆,这时候他心里会怎么想?请学生补白。
②指导朗读,体会父亲对“我”的良苦用心。
2.教师小结:父亲如此郑重地交给儿子一尊残缺的青花瓷瓶,究竟是让儿子找寻什么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2.用“闻名天下、郑重其事”各写一句话。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一)请学生用简要的话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教师过渡:面对父亲的考验,“我”是如何修补这尊残缺的青花的?
二、深入学习,细读理解
(一)默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了得到制作青花的祖传配方,我是怎样寻找那片残缺的青花的?主要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二)小组内交流,学生汇报。修复———复制——创作
(三)自读第二部分。
思考:在这三次尝试当中,“我”和“父亲”都有怎样的表现?画出相关语句,并批注出自己的理解,再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在班内交流画下的句子,教师引导:
1.请学生交流“修补青花”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如饥似渴地翻阅关于青花的书籍,渴望能在艺术的海洋中探访到那片青花。”
从“如饥似渴、渴望”中能体会出“我”怎样心情?带着自己的理解读句子。(心情急切、努力、入迷)
(2)“终于,有一天,我在一堆破碎的瓷片中找到了一片,它竟然和那瓷瓶上缺的那片青花完全吻合!”
从“终于、竟然、完全吻合”这些词语中能感受到“我”是怎样的心情? “终于”说明艰辛的劳动终于有了回报,是多么不容易。
“竟然”写出了“我”找到瓷片时的惊叹,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结尾的感叹号表达了“我”内心的激动与兴奋。 并试着读出来。(后一句读出惊喜的语气)
(3)“我小心地粘合着青花,并满情期望地交给了父亲。然而,修复的青花并不能让父亲满意。”
父亲对我修补的青花并不满意,“我”此时又会是怎样的心情呢?(失望)
2.请学生交流“复制青花”这部分内容,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我陷入了痛苦的沉思中:我已经找到了瓷片,不是吗?我已经修复了青花,不是吗?我的技艺不够精湛吗?我的青花不够完美吗?”
①作者为什么连用两个“不是吗”和四个问句?这是为了强调 “我”怎样的心情? (一连串的自问,写出了“我”痛苦的心路历程,“我”在矛盾与思索中继续寻找青花的答案。) ②指导朗读句子。
(2)“我决心复制祖辈的青花来弥补那残缺的一片,我要让祖辈的青花不再有任何的遗憾。”
我的心情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从句子中的哪些词可以感受到呢?(重新振作,执著) (3)“复制的青花,没有丝毫的瑕疵,却仍然遭到了父亲的冷眼。”
①从父亲的表现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虽然复制的青花没有任何瑕疵,但那只是祖辈的青花,所以父亲仍感到不满意。表达了父亲追求完美的执著精神。)
②如果你是文中的作者,此时你会有何想法?
3.请学生交流“创作青花”这部分内容,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以下句子: (1)“在梦想中,祖辈的青花纷至沓来,仿佛在向我昭示着什么,而我凝视着满地的毛坯,满眼的迷惘。”
此时,“我”心中会想些什么呢?透过“凝视”这个词我们能感受到什么呢? (“我”再次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迷惘”中苦苦探寻青花的答案。) (2)“这时,我仿佛听见,我的青花像一尾欢快的游鱼在清澈的溪流中歌唱。”
这句用了什么修辞?表达了什么?(把青花比喻成“游鱼”在水中歌唱、嬉戏,形象地表达了“我”获得灵感后无比快乐的心情。)
(3)“在绚烂的青花中,……”
①请学生联系上文想一想:为什么说这是“我”站在古人肩膀上找到的青花呢?(是因为“我”修补、复制都是在学习古人的技艺,而如今灵感的来源是吸收了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产生的。意思是“我”在不思地思索与实践探究中,掌握了祖辈制作青花的工艺。)
②你认为这青花仅仅是我“找到”的吗?(不是,是我通过执著地努力,不断地实践得来的。)
③“属于自己的青花”是什么意思?
(“我”在祖辈所制作青花的基础上,独立构思,制作自己理想中的青花,这是自己创作的,是属于自己的青花,而不是对祖辈的青花的修复与复制。)
体会:“我”为之所付出的努力,感悟父亲无声的引领,以及“我”执著不懈的精神。
㈣.小结过渡:对于“我”自己创作的青花,父亲终于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而他的笑,也使“我”终于窥破了当初他故意打破那尊青花的心机。原来,父亲是为了让“我”明白什么呢?
1.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三部分, 理解:“修复和复制都不是青花的归宿,完美的青花,应该在超越中得到传承。”
“修复和复制”只是维持青花的原样,青花的制作工艺只会止步不前,所以不是青花的归宿。
“在超越中得到传承”是在继承祖辈制作青花的传统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超越,青花的制作工艺才能不断发展,才能制作出更完美的青花来。因为父亲追求创新,所以他烧制的青花独树一帜。
2.学生有感情地再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回顾,升华主题
(一)思考:父亲要的“祖传秘方”究竟是什么?(追求完美、不断创新的精神)
(二)总结:陶瓷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重要部分,而中国瓷器的发展,则以青花瓷器为最早,在世界享受有盛誉,被称为“人间瑰宝”。这是一代又一代的青花瓷艺人执著追求、不断创新的结果。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熏陶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同时又激励着他们不断地追求与探索,不断创新与完善,让中华艺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景德镇瓷器、龙门石窟、敦煌壁画„„成为了中国的象征。我们在欣赏这些杰出的艺术作品时,不得不向这些伟大的先人们鞠躬致敬。同时,我们还要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伟*,把中华艺术推向高峰。
(三)请学生用几个词语来概括文中的“我”和“父亲”。
四、布置作业
1.搜集资料,了解关于青花的知识。
2.搜集关于锲而不舍付出努力,追求理想的故事、名言,制成卡片。
让学生明白此处的“找到”深层的含义是“创新”,由此体会出“我”成功创作青花的艰辛。
使整个教学按“整体——部分——整体”的学习顺序进行回归,目的明确,环节清晰。用积累的词语形容文中的人物,既巩固了学过的词语,又深化了对文章人物的认识。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17can.com/articles/6026.html